2008年9月19日寧波檔案網的“檔案大廳·甬上人物”也這麼說:王瑞伯(1617~1669),原名征南,又名來鹹……祖居寧波靈橋門外,8歲隨家遷居寶幢同嶴村,與武當派拳師單思南為鄰居,後拜單為師,數年後得其傳,又遊武夷山,投奔少林寺原方丈碧眼禪師門下學技五年,功夫更精。一度任鏢局鏢頭,在江浙海麵得解餉銀。中年在寧波設帳授徒,兼治跌打損傷,秘方尤效。平時行俠好義,替人除歹複仇,不傷無辜,一人可搏擊七八人,能徒手擊敗持刀營兵;能點死穴、暈穴、啞穴,有次遭一惡少侮辱,(惡少)被他點穴,數日不能溺,登門謝罪,方解穴複原……清兵入浙,從錢肅樂抗清,任都督僉事副總兵。抗清敗後隱匿鄉間務農。卒葬同嶴。著有《秘授傷科集驗良方》,輯有《接骨秘方》。弟子有陸士逵、黃百家等,黃百家撰《內家拳法》介紹其拳術。
張蒼水、錢肅樂抗清擁立的是南明魯王朱以海。朱以海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崇禎十七年(1644)襲魯王封爵。次年,清兵陷南京,張國維、錢肅樂等起兵浙東,擁他監國於紹興。南明隆武元年(1645),清兵攻取浙東,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張名振,後至舟山。南明永曆七年(1653),取消監國名號,清康熙元年(1662)九月十七日病死在金門。
1987年12月發行的《鄞縣文史資料》第二輯陸海昌撰寫的《寧波陸氏傷科》也說:“士逵公早年入少林學武……曾任南明紹興魯王府侍衛官。”可見陸士逵也同王瑞伯一樣,曾經參與過抗清,因抗清兵敗後隱於醫。
所以本文“根據資料查閱與民間傳說的推測,在明崇禎年間(1628~1644),為避兵亂,陸士逵跟隨其父,遷徙至江南”,此言應無大錯。但近期,一些史學名家掌握史學證據後認為,王瑞伯與王征南各有其人,由於都精通內家拳而混為一談。王征南的生卒年月為明萬曆末至清康熙初(1617~1669),而王瑞伯的生年則在乾隆元年與八年之間(1736~1743),兩人的生年相距120年以上。
由此及彼,也給陸氏傷科的溯源帶來了一些新內容。
因為眾說紛紜,王瑞伯成為了謎一般的人物,但陸士逵娶有三房妻室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據陸氏後裔世代傳說,除了頭房原配外,陸士逵與第二房、第三房妻子的結緣的結緣,源自其精湛的醫術與超群的武術。
與第二房妻子源的結緣自醫術。該妻子在年輕時,曾因精神病發作,自縊氣絕,女方父母請陸士逵救治。陸士逵以其武功練就的超長的右手中、食兩指直插姑娘的氣管,張開吹氣,使姑娘漸漸地蘇醒過來,其後又選擇運用秘方精心醫治,治愈了姑娘的精神病。為感謝救命與治病之恩,由父母做主將女兒許配給陸士逵。
與第三房妻子的結緣源自武術。一次,陸士逵為一夥盜賊圍困,終因久鬥寡不敵眾,眼看著就將被盜賊擊倒而坐以待斃之時,一位武藝高強的俠女現身,出手相助,救走了陸士逵,並精心為他療傷。結果俠女敬慕陸士逵的醫術、拳術與為人,以身相許。
陸士逵學醫如同習武,也全身心投入。不但全盤繼承了王瑞伯那高超的武術接骨、理筋、點穴療傷等技術,還經常遊學於山東、河北等地,廣泛結識各地具有奇術異能之士,獲得了不少骨傷科方麵的絕學與秘方。
因為陸士逵承襲了少林寺學派精髓,兼收南北傷科之特長,且潛心鑽研、勤學苦練,所以“能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名盛浙東”。
行醫中,陸士逵因人因病製宜,運用自製的麻藥水、麻醉劑,以減輕患者手術時的痛苦;還自製各種各樣的丸、散、膏、丹等外用、內服之藥,因人因病施用,尤其是其中的傷膏、散劑療效奇佳。對此,陸士逵“配方守秘甚嚴,從不示人於絲毫”。
由於陸士逵的療傷醫術出類拔萃,甬地無人超越,久而久之,民間便有了“打傷若動內,快請陸士逵”的歌謠。由於醫名遠揚,慕名求醫者來自四麵八方,陸士逵所經營的傷科,被當時的人們譽為“浙東第一傷科”。
陸士逵為醫幾十年,年邁時將平生治療各種傷損經驗彙集編著成《傷科》《醫經統考》等醫書。《傷科》提供了各種跌打損傷、頭顱外傷、內髒挫傷、刀傷、破傷風以及皮傷縫合、脫臼手法複位、骨折正複夾板固定等治法。《醫經統考》則主要是考證各種經典醫籍的條文,均為後來的中醫界,特別是中醫傷科的臨床所推重。
陸士逵出生年月雖然還是一個謎,但根據《寧波陸氏傷科》記載陸士逵壽至83歲,墓在鄞東太白山腳東吳鄉桃園內,原立有墓碑,後曆經變亂,原碑已毀,現已另立新碑。
陸士逵子孫眾多,有以醫為業的,也有他業謀生的。其中,大多數因年久失傳醫名不顯,直至第五代傳人陸小才,醫名又起;第六代傳人陸銀華更創造了陸氏傷科的又一代輝煌,成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