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第一傷科——陸氏傷科 一、外來少年陸士逵,創浙東第一傷科(2 / 3)

那兩人收下了舊衣,吃飽了肚子,一點兒沒有離開的意思,反而繼續敲門,並大呼小叫地要錢。於是,陸家傭人又打開大門,給了每人一些零錢。但是,那兩個乞丐嫌錢不夠多,傭人隻得進去告知了陸士逵。陸士逵又讓傭人出來,給了雙倍的錢。出人意料,那兩人還是嫌少,纏住傭人繼續大呼小叫,不依不饒。傭人知道遇到了不擇手段、死纏爛打的“強討飯”,正不知所措之時,陸士逵出來了。

還未跨出門檻,陸士逵就好言相勸,並又給了一些錢。也許,就是因為又給了一些錢,那兩個“強討飯”認定了陸士逵這個主人軟弱可欺,便獅子大開口要更多的錢,威脅耍賴,不給不走,還想進門。見難以打發,陸士逵就說:“好吧,要錢的,跟我來。”

說著,陸士逵向上一縱,摘下掛在門楣上的紙糊燈籠,扔出一丈開外,隨之縱身一躍,穩穩當當地站立在燈籠上,這紙糊燈籠居然沒有被壓癟。兩個乞丐見狀大驚,二話沒說,掉頭就走。

陸士逵的聽力更驚人。在年老體衰、重病臥床不起之時,依然有過人之處。

那是行將離世的前幾天。一個晚上,三更時分,仰臥在木板床上的陸士逵突然睜開了眼睛,對坐在床沿的兒子說:“你聽聽,有人在撬門,門閂也已經撥開了……”

聞聲,陸士逵的兒子及圍坐在床邊的眾人,都側耳屏息靜聽。但是,誰也沒有聽到什麼異常響動。於是,年長的告訴在場的,凡人之將死,大多會出現類似這樣的幻覺,常見的是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什麼已死之人上門了,什麼樣的車,什麼樣的船、馬、馬車或轎子到家門口等候著了等等。這一說,眾人也就不以為然了,誰也沒有挪動一下身子。

不到一會兒,陸士逵又睜開了眼睛,對眾人說:“你們,再聽聽,這人已經進屋了……”

眾人還以為是陸士逵的幻覺,無動於衷。膽大的不當一回事,膽小的竟感到毛骨悚然,睡意全消,唯有陸士逵的兒子問了一句:“人在哪裏?”

陸士逵手指著房門外說:“在後麵的天井。”

聞聲,坐在門旁的那位推開房門,探首向天井張望。月色明朗,天井裏空空蕩蕩的。那位說:“沒有啊,一個人影子也沒有。”

“人跳進天水缸(以前甬地盛雨水的缸)裏了。”陸士逵說。

眾人將信將疑,來到天井的角落,掀開那隻天水缸的缸蓋。果然,有個男人頭頂著一隻舀水用的“水鬥”泡在天水缸裏。原來是賊……

陸士逵生性耿直,不畏強暴,好打抱不平,曾偕同王瑞伯等“大鬧天妃宮”。

天妃宮地處江廈街(今江廈街與東渡路之間),是宋紹熙二年(1191),由福建船幫首領沈法詢去福建莆田媽祖廟分來香火建造的,也稱媽祖廟,因為是曆代福建船幫的會館,所以又稱八閩會館或福建會館。會館內設有戲台,經常有戲上演。那時候的江廈街,是繁華的商貿街區,享有“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之美譽。

不知道為什麼,那年頭,福建船幫以江廈街為勢力範圍、天妃宮為據點,專門與寧波人過不去。凡寧波人進出天妃宮看戲,被守門的福建人發現了,就腳撐門框,強迫寧波人從他們的胯下鑽進鑽出,若有不從,或現慍色,輕則辱罵,重則拳腳相加,有時甚至揪著寧波人的衣領,強按頸項要寧波人從福建人的胯下爬進去或者爬出來。

福建人在江廈街肆無忌憚欺侮寧波人,這事激怒了陸士逵,於是約王瑞伯及東勝街一家南貨店的老板,同去天妃宮與這幫福建人理論,由此引起鬥毆。最後陸士逵一方以技擊與智慧取勝。據傳,在雙方激烈打鬥時,有人去“趙大有”糕團點買來糕點,以拋扔分發的方式給予聲援,隻要在打鬥現場的寧波人,不管參與打鬥,還是看熱鬧的,均可以隨意免費食用“趙大有”糕點。還說,“趙大有”糕點之所以名氣越來越大,這也是一個原因。

“大鬧天妃宮”轟動了鄞縣城鄉,一下子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小熱昏賣糖”(舊時,廣泛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曲藝諧謔形式,也名“小鑼書”,俗稱“小熱昏賣糖”或“賣梨膏糖的”,是一種馬路說唱藝術)的說唱內容。後又經一些評書藝人繪聲繪色地講述,甬地家喻戶曉,以至事隔幾百年後的今日,仍然有不少老人說起“大鬧天妃宮”依然津津樂道。不過,通常的說法是“王瑞伯大鬧天妃宮”,幾乎沒有人說“陸士逵大鬧天妃宮”,或者說“其中還有陸士逵”。而且,麵對人多勢眾的“福建船幫”,“大鬧天妃宮”的也僅僅是王瑞伯一人,連相助相幫的都沒有。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陸士逵是王瑞伯的徒弟而被忽略了。

不過,陸士逵拜王瑞伯為師學的是醫術而不是武術。那是通常的說法,也是大多數人認同的,包括陸氏的後人。

這一點是可以進行推測的。因為陸士逵祖籍河南,少年時期學武於少林寺,至鄞地時已經有拳術在身,而周圍同齡人中常有喜歡與之比試的,如摔跤等等,均不敵陸士逵。俗話說“拳不敵力,力不敵法,法不敵功”“雙拳不敵四手”“一虎難敵群狼”,所以出現了陸士逵“幼時與群輩角藝,偶戲而傷臂”之事。

而且,也可以想象,那時候的王瑞伯,拳術與醫術(骨傷科)均獨步甬地,加上與陸士逵年歲相差懸殊,若不是陸士逵拳術了得,是不可能看上這位陸記香燭店老板的兒子,並收他為徒弟的。說不定,就是因為少年陸士逵的一身精湛武藝,贏得了王瑞伯的青睞,以致主動教以療傷技術,更因為陸士逵機敏好學,與王瑞伯說得攏、合得來,漸漸地發展成了師徒關係,並“盡其術”。

至於陸士逵的生卒年月,各說不一。通常的說法是,與王瑞伯同時代但顯然比王瑞伯年輕。因為陸士逵拜王瑞伯為師學醫,這是史實。由此及彼,推測陸士逵的生卒年月,應先明確王瑞伯的生卒年月。1987年11月出版的《浙江曆代醫林人物》第91頁說:

王瑞伯,原名征南,又名來鹹,字瑞伯,明末清初時在世,浙江鄞縣人,幼年跟隨武當派大拳師單思南學藝,氣功武術俱精;隨後又至閩西武夷山,原少林寺方丈碧眼禪師處苦練,內外武功造詣精湛。中年在甬城設帳授徒,兼治跌打損傷。某日,有一人,被人打傷在地,麵色慘白,動彈不得,口張不閉,滿頭大汗,痛苦萬狀。瑞伯見之,忙取出銀針,於懸衝、神門、下關穴各紮一針,隨後,在患者項背猛擊一拳,患者即能四肢活動,張口說話。門人有陸姓者,獨專傷科一道,其人即是清代浙江著名傷骨科專家陸士逵也。乙酉(1645)年三月,清兵攻陷省城杭州,寧波知府棄職遁逃。眾人共商抗清大計,樹起義大纛,瑞伯任帶隊千總。並聯合鄭成功、張蒼水聯軍,抗擊韃虜。兵敗之後,王瑞伯銷聲匿跡,埋名故裏。據黃宗羲《王征南墓誌》記載:瑞伯卒年五十三歲,死後葬鄞東同嶴。瑞伯集平時治傷損經驗良法而成《秘授傷科集驗良方》一卷,並附驗方。另輯有《接骨秘方》一卷,其方法與別本不同,所施手術及外敷內服法皆有師傳。見《醫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