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情 味 青青翠竹濃濃情(1 / 1)

卷三 情 味 青青翠竹濃濃情

老家門外有一叢茂盛的翠竹,一年四季,它都是生機勃勃,鬱鬱蔥蔥,永遠都是那麼昂揚向上。

聽爺爺講,這叢翠竹還有個故事。那是六十多年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解放了寧波,到達柴橋時,天色已晚,解放軍紀律嚴明,為了不打擾百姓,部隊就在路邊駐紮休息。爺爺當時還是個少年,他透過門縫,好奇地觀察那些解放軍,隻見他們秩序井然地坐在路邊,生起了篝火,烘烤被雨淋濕的衣服。數百人的隊伍,居然鴉雀無聲。爺爺雖然年幼,卻對共產黨軍隊起了由衷的敬佩之心。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部隊就開拔去解放舟山群島。門外除了“唰唰唰”整齊的腳步聲,還是沒有其他雜音。突然,外麵響起了敲門聲。爺爺跑去開門,一個年輕的解放軍戰士立在門口,看見爺爺微笑著問:“小兄弟,你家大人呢?”

爺爺就把曾祖母叫出來,解放軍戰士對著曾祖母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說:“大娘,我們不小心把你家的籬笆弄壞了,我們給你種幾棵竹子作補償,你看行不行?”

曾祖母急忙說:“你們打仗都是為了老百姓,籬笆壞了就壞了,不用賠。”

解放軍戰士大聲說:“那不行,共產黨的部隊是保護老百姓的部隊,從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弄壞了東西自然要賠。你放心大娘,等下半年竹子長大了,保準比籬笆還要好看,還要堅固。”

說著,解放軍就出去了,他們從山上挖來幾棵野生的竹子,仔細地把它們種在門外。種好後,解放軍戰士對曾祖母說:“大娘,竹子種好了,我們走了。”不等曾祖母端來茶水,那幾個戰士就出了門,去追趕大部隊。

曾祖母端著滿滿一碗水,趕到門口,朝著部隊行軍的方向,望了好久好久。

第二年開春,門外的小竹子已長成挺拔的青青翠竹,並且在竹子的旁邊泥土上,有一個個像尖塔似的小腦袋鑽出來,那是竹筍。曾祖母高興地把竹筍做成筍湯,喝著鮮嫩的筍湯,全家人都是喜滋滋的。

在生活條件不好的年代裏,那碗鮮嫩無比的筍湯成為全家人最盼望的一道菜。

後來爺爺長大成人,砍了一棵竹子做成一條硬實的扁擔。村裏修水庫時,他用這條扁擔挑過土渣;天氣大旱時,他用這條扁擔挑過井水;他把稻穀從田頭挑回家裏,又把番薯粉挑去城裏販賣。

一條竹扁擔,又挑起了一家人的生計。

我讀小學時,在語文課本裏學到《井岡翠竹》,“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僅曾經為革命建立功勳,而且現在和將來仍然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廈繼續獻出一切。你永遠那麼青翠,永遠那麼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

看到這裏,我覺得特別熟悉,那些井岡翠竹,多像我家門外的竹子,一樣的挺拔,一樣的青翠,一樣的氣節高雅、不屈不撓,一樣的像共產黨人!

長大後,我在街道的組織部門工作,負責黨建黨務,在工作中,我碰到過很多具有翠竹精神的共產黨人,他們像翠竹一樣,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磨難,從不唉聲歎氣;他們像翠竹一樣,不知勞累地默默奉獻,從不索取什麼;他們像翠竹一樣,不需要任何舒活的環境,從不抱怨命苦。

我敬佩翠竹,我更加敬重那些具有翠竹品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