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北侖素描(2 / 2)

20世紀80年代初,北侖港的建設拉開了序幕,隆隆的打樁聲驚醒這片千百年來沉睡的土地,隨著第一根木樁鍥入海塗,日後一個名震四海的港口正如噴薄的朝陽,蓄勢待發。

1989年,中國交通部命名了四大中國深水良港,北侖港名列其中,是四大港之冠,從此,它被譽為“天下第一港”。

它也是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寧波經濟乃至浙江經濟的“發動機”。

昔日,它隻迎接打魚歸來的小舢板;今日,它所迎來的是世界各地的百萬噸級的巨大貨輪。

北侖史話

在曆史老人的手裏,北侖就像塊積木,它和鄞州區拚湊,就組成了古代的鄞縣;和鎮海區拚湊,就組成了古代的定海縣。

公元909年之前,北侖全境屬於鄞縣。那一年,吳越王錢鏐新設置了個定海縣,就把如今的小港政域,劃撥給定海縣,為該縣的崇邱鄉,北侖其他地方,仍屬鄞縣管轄。

北侖和鎮海的姻親關係比較長久,據《寶慶誌》記載,北宋熙寧十年,即1077年,鄞屬靈岩、泰邱、海晏三鄉劃隸定海,與原已隸屬定海之崇邱鄉連成一片,即如今的北侖區域,它和現鎮海區域一起組成了定海縣。

1985年,根據國政字〔1984〕99號文件撤銷鎮海縣、擴大濱海區、建立鎮海區之精神,以甬江為界,南為濱海區,北為鎮海區。區址先設在紅聯,後遷至新碶鎮。

1987年2月,根據浙政發〔1987〕61號文件,濱海區更名為北侖區,以後這名字沿用至今。

從1077年到1985年,北侖與鎮海的緣分維持了九百年之久,這中間沿用定海縣的名稱為610年,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遂改為鎮海縣,鎮海縣名沿用達298年。公元1985年,北侖被獨立出來,正式與鎮海分家。

依托著港口優勢,北侖開始騰飛了。1984年,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1992年,寧波保稅區設立;1993年,大榭開發區設立;2002年,寧波出口加工區設立,2008年,寧波梅山保稅港區設立。

這五大國家級開發區均位於彈丸之地的北侖境內,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之事。

這真是一部從漁家埠,熬到泱泱東方大港的傳奇。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即公元1227年,當時定海縣(含今北侖、鎮海兩區)人口數為5萬6千人,平均一下的話,北侖占到3萬左右;2008年,北侖的常住人口為70萬左右。

這片從唐宋傳下來的灘塗,曾經隻能養活3萬人口,而如今,70萬人在這塊“唐塗宋灘”上開天辟地,建設著北侖,也建設著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