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北侖素描(1 / 2)

卷二 鄉 味 北侖素描

三江一港

北侖,位於浙江省陸地的最東端,地形猶如一柄長勺,以長勺舀月的姿勢俯身探入大海。這個地理位置比較特殊,顯得上天蓄意要讓北侖與眾不同。

北侖境內有一港三水係,三條水係分別是蘆江、浹江、岩河,一港就是名聞天下的北侖港。

先說三水係。一是蘆江,它位於柴橋境內,從九峰山麓的瑞岩寺水庫出發,而後流經富饒韻致的柴橋平原,穿越萬民生息的柴橋街市,最後注入大海。蜿蜒縱橫達35千米之長,貫穿整個柴橋地界。

因此可以說,蘆江的源頭是佛教文化,上遊是田園文化,中遊是商貿文化,極目遠眺處是海洋文化。這是條文化之河。蘆江裏每一滴水的流走,都是一次文化的遠行。

南宋時有位兵部尚書,名叫胡榘,曾做過慶元知府,因懾於當時仕途凶險,遂命其中一兒胡用之在蘆江避居,從此衍生出蘆江胡氏一脈,如今該脈已成柴橋旺族。

二是小浹江,主要河道位於小港境內,沿河頗多古色古香的橋梁。安樂橋,古稱東陵渡,又名七眼橋,建於道光二十九年;東崗碶,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此碶橋非止灌溉農田,且能防倭直入;義成碶,建於清嘉慶二十年至道光九年,由鄉人胡鈞、樂涵共同捐助,碶上二石柱刻“傍蚶嶴以奠基風波永息,並蛟關而劃界涇渭攸分”。此碶自發起至工成,皆出於“義”字,故名。

橋的含義,本就是連接東西、互通有無,眾多的碶橋連接起了小浹江,小浹江又連接了北侖與外麵的世界。

小浹江畔的小港李家,在舊上海的家族商業集團裏赫赫有名,創始人李也亭,是清朝末年航運業巨商,曾一度壟斷江浙滬的沙船業。李氏後人如李又蘭,是我國一代儒將張愛萍的夫人;如李秋君,為一代畫家,與張大千情誼極深;如李名覺,是現在美國首屈一指的舞台設計大師;如李名強,是世界聞名的鋼琴演奏家、教師及國際鋼琴比賽評委。

三是岩河,這是大碶的母親河,發源於太白山麓,流經湖塘、鄔隘,彙集眾多溪流,往東折向前宋,直奔大碶,最後歸入東海。

岩河邊上,有大碶顧家,顧氏發家人為顧宗瑞先生,13歲到上海當學徒,後來創辦泰昌祥輪船公司,成為民國時期的航運業巨頭。他發達後不忘故裏,捐資整修家鄉的道路,動員其他實業家捐資興修大碶至江南的公路。他的兒子顧國華與顧國和,遵父遺囑,造福故土,捐資建造了宗瑞醫院、顧國和中學及宗瑞圖書館。

北侖自古就為海濡之地,這片土地,融合了江南水鄉的柔媚多姿和大海漁村的壯闊豪放。因此曆來就多慷慨豪邁之士,他們不甘庸碌,不願在小地方埋沒一生,於是遠涉重洋,在異國他鄉,憑借著自己的刻苦努力打天下。

說完三江水係,再說一港,這一港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侖港,又稱寧波港。三十年前,北侖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孤獨地待在東海邊上,無人理會。就算北侖人要出去闖蕩天下,也不會經過北侖港。如今,則通過北侖港可直達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