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初悟《論語》
這是一本難啃的書,但是,作為中國人,這又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這本書叫《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及其部分子弟的言論彙編。
雖然隻是一本簡單的言論集,卻與《大學》《中庸》《孟子》一起被尊稱為中國古代的“四書”,在中國的文學、思想史上,擁有至高的地位,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偉人毛澤東感慨道:“半部《論語》足以治天下也!”曆代政要將《論語》視作從政、修身“寶典”的不在少數;而像胡雪岩、李嘉誠這樣的商界巨賈,其創業之路和“仁義”之舉,無不參悟了《禮記?大學》中諸如“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等哲理;國外的一些著名企業甚至將《論語》奉為現代企業管理的“聖經”,從中汲取精華。時至當今,有國人將《論語》比作中國人自己的“羊皮卷”,當然,“羊皮卷”是無法與《論語》相提並論的。但是,這也說明了人們對《論語》的推崇。
因為好奇,才有探究。我對《論語》產生興趣,除了自己對閱讀情有獨鍾外,更主要的是《論語》時時影響著我。
溫家寶總理給新任香港特首曾蔭權的贈言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此語便出自《論語?泰伯》,言簡意賅,情深義重。而我們經常耳聞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言必信,行必果”等經典語句,都出自《論語》。就連某個房產公司也從《論語》中采擷“華句”,將自己開發的住宅小區命名為“裏仁花園”。“裏仁”取自《論語?裏仁》中的“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將自己的住宅小區美化為“住有仁者的好地方”,那還怕沒有“仁者”來嗎?……那些源自《論語》的語錄,無不充滿睿智和哲理,讀罷,便讓人茅塞頓開,得益匪淺。由此,我對《論語》漸生敬仰和崇拜之情。
當然,僅憑自己肚子裏的那一點點“墨水”是很難讀懂《論語》的,更無法深諳其中的真諦。於是,我便尋覓各種版本的《論語》導讀資料,包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張以文的《四書全譯》,還包括近年來熱得發燙的學者於丹的《論語心得》等等。總之,許多學者辛勤耕耘、潛心研究的成果,成為我初悟《論語》的“敲門磚”。
在聖人的筆下,一切都是簡單的,又是清楚的。《論語》原文的每章每節,乃至每段,幾乎都惜字如金,隻有寥寥數語,但一經學者們的詮釋,隻字片語便頃刻演繹成長長的典故,同時折射出其中的真知灼見。
盡管我們無法複製古代聖賢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生存狀態,相比較而言,現代社會顯然更為複雜。然而,《論語》的字裏行間迸發出的哲理幾乎囊括了社會的方方麵麵,而且,至今還是那樣鮮活,那樣具有現實的影響力。如《論語》將“仁者無敵”作為生存之道,強調“重學言學,誠實守信,開誠布公,內外並修,自我拓展”等理念;又如《論語》將“厚仁重義”作為為人之法,強調“用心擇友,將心比心,自知之明,知錯就改,誌存高遠”等理念;再如《論語》將“情勢謀略”作為經商之法,強調”三思而行,求之有道,言出必行,以和為貴,追求本真”等理念;還有《論語》將“千錘百煉”作為領導之藝,強調“兼善天下,智仁雙全,清心寡欲,居功自謙,忠言逆耳”等理念……所有這些觀點和理念,對當今社會生活的各方麵仍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我看來,《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它的真諦,就是告訴人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這不正是我們現在積極倡導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所追求的境界嗎?
《論語》通過孔子的處世和處事態度,反映了他敏而好學、誨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的治學風格,以仁為本的精神理念和特立獨行的高尚人格。讀罷《論語》,孔子的形象便更加令人肅然,他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進步所作出的功績,令人歎服。由此,對世界眾多國家紛紛興辦“孔子學院”,汲取儒家文化精髓的舉措便不足為奇了。
被並稱為“四書”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是中華民族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作為中國人,不論文化程度如何,也不論從事何種職業,身在何處,都能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身心和事業發展的啟迪,這就是先賢們的獨到之處,也是學習它們的必要之處。
《論語》不但值得一讀,更是值得精讀。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