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海權至上(1 / 1)

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海權至上

近段時間,借韓國海軍“天安艦”沉沒事件,美、韓兩軍在日本海和“天安艦”出事地點附近海域擺開陣勢,大張旗鼓地實施聯合軍演。此次大規模海上軍演,除了向朝鮮發出強硬的遏製信號外,其更深層次的目的,便是美國借機顯耀其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和震懾力,鞏固美、韓軍事合作的指揮主導權,並將海上打擊力量向西推移至事關中國戰略安全的敏感區域,牽製中國的崛起。

不難發現,由美國主導的各種類型的海上聯合軍演,每年都會在全球不同海域上演,而一旦有地區事態發生變化,此類軍演便更加有針對性,更加規模化,更加肆無忌憚。

常人很難理解這種“多管閑事”式的軍演,更納悶美軍為何遠離“國”門,千裏迢迢地勞師動眾。其實,這是以“海權”為核心的美國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最直接的體現。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預言:“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一名叫阿爾弗雷德?馬漢的美國海軍上校以戰略家的理性和史學家的智慧,將西塞羅的預言作了透徹的詮釋。他研究了有史以來海上戰爭及其影響,提出了製海權決定一個國家國運興衰及未來的思想。他用二十多部專著創建的以“海權”為核心的海洋理論體係,得到西方國家的高度認同和重視,從而直接促進了德、英、日、俄、美諸國海軍的壯大和國家的崛起。馬漢的代表作——《海權論》也因此被譽為海軍的“聖經”。

馬漢在《海權論》及一係列著作中,對海權的構成要素,海權與陸權的衝突,海域、海峽、島嶼的戰略地位,海洋資源,海洋協約,海上軍事合作以及典型的海上戰爭等都作了詳盡的分析,最終得出鮮明的結論:海洋是陸域的延伸,誰重視海洋權益,誰具備了製海的能力,誰就擁有了未來。由此可以聯想:一個沒有海權意識,沒有製海能力的國家,注定是一個裹足不前、隨時會蒙受淩辱的國家。無數的曆史事實也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令人稱奇的是,馬漢在他的《海權論》中,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民族、地理等用了相當的篇幅進行了精辟的解讀和分析,並卓有遠見地預測了中國的未來。他指出:中國雖然處於動蕩之中,但這種局麵不是國民的意願,一旦全民族有了統一的信念,它將是屹立東方的“巨人”。

為實現控製海權的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正像馬漢所說:“要控製海洋,就要有強大的海軍和足夠的海軍基地,以確保對世界重要的海域、海上戰略通道的控製。”

在馬漢的海洋理論創立之初的1890年,美國就率先在國會製定了《海軍法案》,將海軍力量建設放到突出的位置,至19世紀末,美國海軍的實力已由全球第12位躍升至第3位,僅次於英、法兩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便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權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完全控製了太平洋,把太平洋當作自己的“內湖”;“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海外仍然擁有700多個軍事基地、4個航母戰鬥群和數量龐大的駐軍。美國海軍是美國處置地區衝突、維護“國家利益”的馬前卒和急先鋒。

馬漢指出:“曆史不讚成這種事實,即堅信和平就是保證戰爭不會發生。”確實,我們不能幻想像一個男孩從樹上硬生生地扭下一個酸蘋果那樣得到和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日益提高,但是,應該看到,我國國際貿易的日益增長,能源進口的不斷增加,海洋開發利用的加快……對海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可見,對海洋控製能力的建設也顯得越來越緊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需要有中國特色的海洋理論,這其中需要吸收前人的成果,尤其像馬漢這樣一位近代以來傑出的海洋理論學家帶給我們的成果。盡管馬漢的《海權論》中包含著濃厚的大國強權色彩與邏輯,還透射出當時背景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溢美之詞。但是,馬漢的海權理論,對我國現行的國家政策,對於建立我國自己的國際政治理論,尤其是在拓展國家主權與權益的內涵方麵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