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我的軍事情結(1 / 2)

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我的軍事情結

我至今沒有任何直接與“軍事”和“兵”有關的人生經曆,不要說入伍從軍,就連帶有兵味的民兵也沒有沾上過邊。我迷上軍事,也許是出於一個男兒的天性,或者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結吧!

在少年時代,沒有人告訴我什麼叫“軍事”,自己的理解就是“打仗”,這種認知源自那個年代放映的電影和傳閱的“連環畫”。手持雙槍的李向陽、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高呼“向我開炮”的王成……銀幕上的英雄和他們帶給我的故事,激起了我對軍事的好奇和對軍旅生涯的向往,從而,也逐漸培育了我的軍事情結。

小時候,我和我的玩伴經常會模仿電影中的人物和戰鬥場景,在田野上擺弄陣勢,打“泥巴仗”。那種即使鼻青臉腫也在所不惜的“戰鬥精神”,便是我自幼愛好軍事的最生動寫照。

20世紀80年代初,我雖然錯過了實現自己“從軍夢”的機會,去了北方求學。但就在外地就讀期間,我卻有幸邂逅了幾位來自舟山的“兵哥”,寧波與舟山僅一水之隔,因而,遠在他鄉相逢,彼此顯得格外親近,我也因此有了走進軍營的機會。

有位老鄉就在離學校不遠的部隊軍械庫當守衛班長,於是,每逢星期天,我就常常會往軍械庫跑,軍械庫的主任倒也不在乎我的“不請自到”,還戲稱我是他們的“編外”守衛。

軍械庫雖然不大,但有我喜歡探究的許多輕、重武器,老鄉的熱情好客,成全了我的好奇。有時,我甚至還死纏硬磨著倉庫主任,以驗槍、驗彈為名過上一次打靶“癮”。

步入社會後,因所從事工作的關係,我與駐地的部隊有了比較多的接觸,在部隊接洽工作之餘,我便會厚著臉皮向部隊首長提出一些“非分要求”——參觀軍事設施和裝備。於是,常規潛艇、導彈艇、導彈、魚雷、通訊台、戰備油庫……許多常人難得一見的軍事設施和裝備讓我飽足了眼福,也讓我長了軍事“記性”。

當然,我的軍事知識更多是從書本中獲取的。《世界軍事》《艦船知識》《兵工科技》《坦克裝甲車輛》《輕兵器》等眾多軍事雜誌是我的必讀刊物,就連《共和國之戰》《新中國首次軍銜製實錄》《西點軍校領導魂》《軍事強國剖析》《摩沙德秘史》等專業著作也擺滿了我的書架,而那些軍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更讓我愛不釋手,其中那部在很多電視頻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亮劍》,我足足看過十幾遍,這種“癡勁”,肯定會令許多人詫異。

每逢外出,我便會尋找機會往軍事博物館跑。十幾年來,我不但到過國家軍事博物館、北京航空博物館、青島海軍博物館等許多國內軍事博物館,甚至還涉足過美國、俄羅斯、越南、日本的一些軍事展覽場館,從不同視角了解軍事曆史,見證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在我看來,軍事既從一個側麵反映一個國家的強盛與衰弱,同時也昭示了一個國家的戰略態勢和利益取向。因而,我也特別注意審視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的軍事力量和軍事動向。

如果單從軍事角度衡量一個國家的話,不得不提及美國和以色列。

眾所周知,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與它強盛的綜合國力相應,其軍事實力、軍事科技和軍費開支均居世界第一,且遠遠超越其他國家。美國的軍事力量不僅全球存在,而且正向太空發展。在以它為首發動的兩次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遠程投送能力、精確打擊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那些高科技手段及高尖端武器的運用,令傳統的軍事理論和戰爭模式紛紛“束之高閣”。它追求逐漸接近零傷亡的戰爭結局,更讓人不可思議。因而,美國也是世界軍事理論變革的當然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