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老電影情結
如果說,每個人的成長歲月都有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記憶,那麼,電影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部分。
看看現在的文化生活,可謂豐富多彩,應有盡有,單就電視也已足夠讓你大飽眼福了。因而,電影成為可有可無的點綴,似乎隻是明星們走紅炒作的載體。回頭三四十年前,看電影可是奢侈的享受,特別是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更是企盼著生產隊曬場上那冉冉升起的白帆布,難得的往往也是最值得記憶的故事就在那白帆布上發生了。這些老電影帶給我們的記憶至今難割舍。
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往往就是電影中的主角,電影中的主角當然也多為英雄,他們是眾多人心中的偶像。
自古燕趙多壯士,也多傳奇。《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滿足了全體中國人對英雄傳奇的遐想。電影中的李向陽戴軍帽,穿便服,使雙槍,劫軍車,奪糧草,你找他蒼茫大地無蹤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難提防。每當鬆井用變了調的中國話驚呼“李向陽”時,我們都會發出愜意的歡笑。
“文革”十年,《閃閃的紅星》的上映可謂一件大事,這是一個關於紅軍的故事,但今天看來,它應該是特殊年代中一個孩子成長的故事,大眼睛潘冬子的經曆給同齡孩子包括眾多成年人以強烈的感染。當然,媽媽犧牲,歌聲響起,滿山的映山紅出現在銀幕時,影院裏一片唏噓,大家都在想:還鄉團不能回來,胡漢三更不能回來!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據說現實中確有其人其事,影片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了一個白色恐怖環境下的英雄故事。電影情節驚心動魄,尤其是結尾,當敵人走上閣樓時,影片也進入了高潮。此時,所有觀看的人都將心提到了嗓子眼,同時,無不為李俠勇於獻身的沉著所折服。這部電影,讓廣大觀眾對孫道臨更加熟識,更加喜愛。
《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應該是女英雄中的一個代表,她率領遊擊隊在洪湖一帶與反動勢力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當匪團長準備下令槍殺老百姓時,她勇敢地從蘆葦叢中衝出來,一手托起敵人的機槍,高喊一聲“住手!”那大義凜然的氣勢,絕不亞於男英雄們。
盧嘉川在《青春之歌》中以青春的生猛與迸發的活力,成為年輕人的偶像。這部電影讓人明白,自怨自艾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如何融入時代潮流的,其中的各類人物的思想曆程被刻畫得細致入微,這個故事直到現在仍有意義。
《今天我休息》中的馬天民算不上什麼英雄人物。作為一名普通的民警,沒有驚天動地的大業績,但他樸實、平凡,還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幽默和助人為樂的美德,讓許多觀眾覺得,他就是身邊不可缺少的人物。
“壞蛋”印象
好人與“壞蛋”在銀幕上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展開無休無止的鬥爭。電影一開映,小孩們就會開始問身邊的大人們:誰是好人?誰是“壞蛋”啊?當然,隨著銀幕上人物一一出場,很快就有了答案。因為好人與“壞蛋”基本遵循好人英俊威武、“壞蛋”獐頭鼠目的特別定律。於是充滿對壞蛋的仇恨,於是熱血沸騰地崇拜著代表正義的主人公,於是滿懷信心地等著好人把“壞蛋們”收拾幹淨。盡管如此,令人最激動、緊張的時候,卻是“壞蛋”出現的時候。
最典型的“壞蛋”形象要數抗戰題材影片中的鬼子們。《小兵張嘎》中的龜田、《鐵道遊擊隊》中的崗村、《地道戰》中的山田等是他們中的“佼佼者”。這些鬼子在影片中有一種陰毒的威逼力,長久的、連帶著眼白的、死死盯人的目光,再加上“殺給給”的吼叫和指揮刀一揮的架勢,構成了典型的凶殘造型,令銀幕前的觀眾恨不得脫下鞋,狠狠地給他一下子。
伴隨著鬼子出現的“壞蛋”往往是蹬著皮靴、敞著對襟上裝、斜挎著匣子槍、戴著日本軍帽、胖胖的翻譯官。他們在老百姓麵前狐假虎威,在鬼子麵前低頭哈腰的媚相,讓人深思,也最讓人惡心。
地主老財在影片中也是令人憎恨的角色,《紅旗譜》中的馮蘭池、《白毛女》中的黃世仁、《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等等,他們的貪婪、殘忍、陰險在銀幕上往往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