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覓情趣,悅心智 看“小人書”的歲月
時光飛逝。忽一日攬鏡自照,鬢邊竟添華發,我已過不惑之年,望著鏡中的容顏,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憶起那段看“小人書”的歲月。
像我這樣生長在農村的孩子,童年時不可能有收音機,也不可能看上電視,更沒有熱鬧的兒童公園供我玩耍。除了上學,其他時間是在割豬草、幫農活、下海塗中度過。帶有文化氣息的活動,主要就是看“小人書”。由於家境較差,我僅有屈指可數的幾本小人書,那時的孩子若能有幾十本或全套的“小人書”,馬上就可升級為孩子們的“領袖人物”了。盡管如此,卻也沒少看,靠的是兒伴們之間的互借。當時,村裏總有那麼幾戶比較殷實的家庭,家裏的“小人書”自然多一些,每當看到別人家裝滿“小人書”的抽屜,我心裏特別羨慕,當然,有時不免暗生妒忌:憑什麼他家的“小人書”就能有這麼多!不過,也是因為有了這幾家,玩伴們也就多了“聚會”的地方。有時為了在第一時間看上他們父母剛從上海等地帶回的“小人書”,兒伴們會使出渾身解數,包括“拍馬屁”的技巧,大家會往懷裏揣一些年糕片、沙炒豆等自己平時也難得享用又挺有誘惑力的“高檔食品”,上門去取悅“小主人”。這樣,往往能達到先睹為快的目的,當然,輪到你看也是在“主兒”反複看過幾遍之後。
由於不太識字,那時對“小人書”的內容不易理解,但對應著圖畫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誰在圓明園放火,誰在上甘嶺上用胸膛堵槍眼,誰從一個雜貨店的小夥計成為大數學家……“小人書”中的圖畫就像不說話的老師,給了我最初的美與醜的標準。因而我對圖畫更感興趣,覺得那些圖畫極是好看。對其中特別喜歡的,會用一張薄薄的白紙覆在上麵照樣畫葫蘆般地影描下來,並讓我樂此不疲。村裏的其他孩子和我一樣,對這種影描也有強烈的興趣,久而久之,還都找出不少影描的竅門。繼而,大家經常會將各自的作品集中起來,指指劃劃地評判一番。我的畫技不是最好的,好在畫得差一點也不會自卑,隻覺得自己的興致不比別人差就行了。
隨著年級的升高,認的字多了起來,對“小人書”的文意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知道“小人書”涉及的範圍很廣,有神話、童話、寓言、民間故事,也有評書、戲劇,還有不少是曆史故事和小說,以電影劇照為畫麵的“小人書”則是後來才有的,感覺很新鮮。現在回想起來我以後讀的很多曆史小說,最初的記憶恐怕就來自於“小人書”。“小人書”可以說是圖文並茂的縮寫版小說,它如生魚片,將精華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原著,對一個孩子來說顯然難以讀懂,“小人書”則不同,它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動有趣的情節。長大後再讀原著便極其流暢,刻在腦海中的人物呼之欲出。
那時要買上一本屬於自己的“小人書”不是件容易的事,拮據的家境不可能給你固定的零用錢,唯一可能的是用春節時省吃儉用積餘的“壓歲錢”湊合著買上一本、兩本的。當然,平時也不是一點沒有機會。記得有一個冬季,是個星期天,我幫父親一起去鎮頭上賣菜,那是一種城鄉人家都用來醃製鹹菜的叫“雪裏蕻”的蔬菜。那個清晨,天還摸黑,又下著毛毛細雨,我和父親就往鎮上趕,為的是能在鎮上集市開張前趕到,這樣才能比較幹脆地賣出,說不定還能賣上個好價錢。菜裝得滿滿的一車,父親在前麵拉,我用力地在後麵推。也許是當天菜賣得稱意,也許是對我一路賣力的首肯,父親爽快地從賣菜所得的錢中抽出一毛,作為我的獎勵。我是受寵若驚,迫不及待地跑往碶橋旁的新華書店,左挑右揀,最終花了七分錢買了一本叫《長阪坡》的“小人書”。盡管還有喜歡的,但囊中羞澀,隻能望“書”興歎了!不過有了這一本,已足夠讓我高興一陣子了,因為那是自己勞動所得,覺得特別有意義。《長阪坡》讓我覺得冬日的雨天竟是那樣的溫暖,那個在十萬連營裏往來衝殺舍身救孤的趙子龍令我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