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旗:堅守家鄉的文化遺產
謝國旗,1960年9月出生於鄞州區集士港鎮四明山村。出身貧寒、大專文化程度。1978年3月服兵役,1982年3月起分別於白嶽鄉、集士港鎮政府工作,期間曾帶職下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98年1月調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現為文博副研究館員。從事文化文物研究並擔任文化站站長及目前的文管辦主任。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俱樂部、浙江省考古學會、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寧波文化研究會等。榮獲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先進個人、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特殊貢獻個人獎。
一、從農民到出國演講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種過田,砍過柴,當過兵。他誕生在一個文化底蘊濃厚的半山區小村,分布著兩個特殊的山嶴:
一個位於現在的橫街鎮叫藏家嶴,嶴口於林村,是古代桃源鄉機關地,宋徽宗皇帝曾在一所私塾裏手書“桃源書院”額,由此文人墨客、高官貴人紛至遝來,相繼落戶並誕生了甬上第一狀元張孝祥。王安石履鄞於此請桃源書院先生出山在縣城開辦鄞縣學,從此寧波“慶曆五先生”學風始開。
另一個叫西嶴,現為四明山村,嶴中桃源佳人曆視風水寶地,紛紛歸集逝葬,以蔭子孫。北宋末的帝師汪洙致仕隱於此,興辦崇儒館教化鄉裏子弟。他7歲能詩,史稱“汪神童”,其子汪思溫、孫汪大猷官至少師、吏部尚書。
謝國旗小時候曾在西嶴砍柴,就開始疑惑這裏的亂坎破牆、古墓古樹等遺跡,總感曆史淵源無與倫比。後通過他考證才確定了上述的一些曆史坐標。曾在2010年,區人大副主任錢苗山找到謝國旗,需要了解這裏的山山水水、曆史文化內涵並要求擬定合適名稱,他就概括為“桃源灣”這個美名,被區政府采納。
他不但在這塊家鄉的土地上如此瘋狂地保護,在鄞東也同樣如此:塘溪名人故居中童第周故居、沙氏故居、周堯故居、沙耆故居,瞻岐的大嵩城牆,鹹祥的海防軍事遺址,東吳的史彌堅尚書墓園等等都留下他的足跡,而且還作專項研究,如:將東錢湖周圍的石翁仲、墓葬、牌坊的遺跡串聯,仿佛麵對了繁複的曆史密碼,充滿了破解的衝動。此後,感動了當地的業餘文保員史久富,他拿來了《史氏家譜》,史東奇打開了王安石廟倉庫裏的墓誌銘,於是一部塵封800多年的史氏家族史在楊古城、陳萬豐、王重光、曹厚德等文保員的啟發下被一頁一頁地重新翻開。2003年謝國旗撰寫的《東錢湖石刻》一書公開出版。直到東錢湖石刻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場眾多文保愛好者參與的曆史解碼盛宴,才精彩落幕。2007年,謝國旗被日本東京、廣島大學應邀出席演講“東錢湖石刻文化的特色”,演講內容被刊登在日本《現地調查研究》一書中。
2013年1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創建了“它山談古”講堂,至今已講了8堂。同年5月3日為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上了“文化文物就是心靈與物語的曆史”課,博得在座領導幹部一致好評。
二、從民間三集成到曆史的回聲
20世紀80年代,文化部發起搜集《民間文學三集成》,即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積極響應並專門編寫了《白嶽鄉民間文學三集成》,許多篇章被錄入“市(縣)三集成卷”中。還撰寫了民間舞蹈《大頭和尚背柳翠》(俗稱“大頭和尚”、“拋大頭”),入選《寧波市民間舞蹈集成》。通過進一步挖掘並尋找表演過的在世老同誌重新恢複的該舞蹈,由謝國旗親自幫助排練,成為寧波電視台於1983年拍攝的原始資料。現為市級非遺並正在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
1999年8月,由寧波市發起的,浙江省文物局號召“尋找文明”的文物普查行動中,謝國旗取得了豐碩成果,克服了種種困難。如在37度的高溫下,抬頭所見皆是漫山遍野的灌木雜草,荒蕪的山野間,爬過山坡,穿過大片墳墓,在一條隱蔽的山路上,看到了一座曆經滄桑的已經破損的牌坊,最終證實為宋《營造法式》特色建築的這座橫省石牌坊,這座牌坊一舉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