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林芳:居家博物園的守護人
翁林芳,1958年生於鄞州區高橋鎮民樂村,一個地道的農民,種過地,賣過點心,沒多少文化。因為愛好,跨進了古玩行業,成了古董商。20世紀90年代,收藏石刻、陶瓷器、古家具、玉器等已具規模,其後開始收藏明清古民居,曆經三十餘年,從浙西、皖南等地收購古民居十餘座,古家具三萬餘件,運回家鄉易地移建。再經五年的苦心經營,建成鄞州區居家博物園,向社會免費開放。翁林芳現為鄞州區博物館協會成員,寧波市收藏家協會理事。
自學拆建古宅
用100輛卡車從全國“搬”來10多幢古民居。為此,翁林芳自學拆遷古宅、編製拆解序號等一係列複雜的程序,並把跟隨他的30多名建築工匠培養成了拆遷古宅的行家裏手。翁林芳說:“我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感覺,像橫店那樣的仿古建築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在居家博物園已建成的16幢古建築中,最醒目、最精美的就是“大同堂”,堪稱鎮館之寶。大同堂是舊時一鹽商家中的花廳,建築麵積100多平方米,本體係明晚期建築。十餘年前,翁林芳花了一百多萬元,從金華一古村落裏購得。拆解古宅花了一個多星期,500多個重要構建全部拍照、編號,確保大同堂移地重建的原汁原味。三開間的廳堂,高大、寬敞,簷柱構件裝飾繁複、精美,“無處不雕,不用一顆釘子”,雖飽經歲月風霜的無情侵蝕,仍保存完整,風采不減當年。
為建博物園賣掉兒子婚房
翁林芳在家鄉的一片被廢棄的采石場上,要實現私人營建居家博物園的夢想時,有過一個如意算盤:他的古舊家具廠,每年能出口淨賺300萬元,他的存積貨物也能賣900萬元,這應該是足以支撐這座博物園的建設了。
誰知開工才一年多,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頓時讓他深陷窘境。一邊是博物園建設不能停,一邊是日益枯竭的財源,翁林芳在那些日子裏經常失眠到天明。為了心中的夢想,翁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真是一個苦中作樂的過程”。他背負著700餘萬元的巨額債務,艱難前行,去追逐心中夢想。幾年間,蒼老了許多。
“最困難的時候,我口袋裏隻有20元錢。”翁向來訪的記者坦言。在博物園施工最緊張的2009年下半年,為了籌措急需的資金,他被迫將位於甬城西湖花園的一套140多平方米的住宅——是為兒子準備的婚房,也賣掉了。
“我們的祖先有多了不起”
24畝土地上,16幢明清古建築錯落有致,3萬餘件古董訴說著陳年往事,勾起老百姓的記憶。亭台、回廊、綠蔭、堂軒樓閣、小橋流水,掩映於高大的青磚圍牆內,新落成的居家博物園,有一種隱逸的氣韻。令人回味,靜思,體悟,神往。
自古以來,家一直被賦予多重含義。家是房屋,是家庭,是家族,也是每一個漂泊靈魂渴望的棲息地。家道昌盛,家藏戶有,家成業就。無不說明家與人的密切關係,無論你走多遠,隻要有家,就不會孤單。現在,居家博物園就是一處可以喚醒沉睡記憶的地方,它引領你穿越時空,觸摸所有跟家有關的載體,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愉悅的事。
2011年春,居家博物園建成迎客,粉牆黛瓦的一幢幢古民居建築,與綠色的園林景觀,各類建築小品,組成了頗似江南園林、蘇州園林那樣的一種自然人文景觀。耗資超過1500萬,幾乎耗盡翁林芳心血的博物園終於由夢想變成了現實!
雖然背負著巨額債務,翁依然決定:博物園將永久地免費開放。“我就是想讓大家都來看看,我們的祖先有多了不起,他們造的房子有多精美,他們留下的東西多麼值得後人深思。”
翁林芳其人隻是一個農民,在改革開放年代,靠著聰明才智,靠著艱苦奮鬥,成了老板。隻是在他的思想深處,他深愛著祖先遺留給我們的那些老房子、老家什,這些蘊藏著深厚曆史文化內涵的遺存,一旦消逝,就永不再來!老房子、老家什是無法再生的,沒落了,將會成為曆史文化的缺憾。就這樣,他肩負起了曆史的使命,憑著一個老實農民憨厚、執著的性格,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在創建居家博物園的艱難曆程中,一路走到今天。他沒有任何豪言壯語,他將默默地、久久地守護著這家浙江省內獨有的居家博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