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癡情大山“文化夢”
陳建國,1958年8月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曆,副研究館員。20世紀80年代初,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後,擔任鄞縣龍觀公社文化站站長至今,30多年來,無數次踏遍龍觀鄉的山山水水,致力於山區基層群眾文體工作,認真履行文化站站長的職責。熱衷於群眾文化的理論與建設,愛好文學、攝影等多方麵的研究和創作,癡情守望於大山裏的“文化夢”。
改革開放前的龍觀鄉群眾文化可謂是“一窮二白”,“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便是山民們業餘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無論是旭日東升或雲霧繚繞的早晨,還是暮色降臨的黃昏或是燈火輝煌的夜晚,在文化廣場上,總是人頭攢動、舞健身球、太極拳、耍木蘭劍、扭秧歌、跳健美操……在綜合文體活動大樓裏,如潮般的人們不是在圖書館裏安靜地翻閱著各自所需的書籍“充電”,就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排練節目、唱卡拉OK、下棋、打乒乓、玩撲克……而“紅燈高照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節”、“五龍潭山水旅遊文化節”、“‘香約龍觀’桂花旅遊文化節”、“華東驢友大會”等文化活動,早已成為當地響當當的群眾文化品牌。龍觀鄉文化站也因此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無級站一躍成為“浙江省特級綜合文化站”,而所在鄉也先後獲得“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鄉”、“浙江省體育強鄉”、“寧波市群眾體育先進集體”、“鄞州區文體工作先進集體”、“鄞州區文物工作先進集體”等20餘次榮譽稱號,他個人也先後獲得“浙江省先進基層文化工作者”、“寧波市優秀文化站站長”、“鄞州區先進文體工作者”等榮譽30餘次。每當看到山民們在家門口盡情地享受著“文化大餐”及辦公室書櫃裏堆放的一大摞榮譽證書,老陳心裏總是充滿喜悅,臉上也時常掛著笑臉,30多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也無愧於這個鄉鎮文化站長的職務。
為組建民間劇團,踏遍全鄉山山水水
20世紀80年代初,陳建國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後,便被當時的龍觀公社黨委任命為文化站站長。第一次踏入公社文化站,他看到的隻有“一間房子、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櫃子、一顆印子(文化站公章),外加一個漢子”所謂的“七子站”,心裏總不是滋味。然而,年輕的他還是幹勁十足。心想,既然選擇了基層群眾文化這項工作,就要盡自己所能幹好這份工作。
龍觀鄉地處四明山麓、鄞西革命老區,由於地理環境、經濟、交通等諸多因素製約,山民們除了每年能看上幾場露天電影外,幾乎沒有其他業餘文化生活,在逢年過節能看上幾場戲劇便成了他們渴望文化生活的奢侈。因此,組建業餘民間劇團,便成了老陳追逐大山“文化夢”的開始。
他查資料,搞創作。真是上帝不負有心人,從來沒有創作過小戲的老陳,終於完成了《山鄉杜鵑別樣紅》的折子戲。然而,有了劇本沒有演員,這台戲是無法唱下去的。於是,他又披星戴月爬山坡找演員,夜以繼日地穿村走戶上門做動員工作便成了常事。全鄉15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73平方公裏的山山水水,不下幾十次留下他的足跡,從而終於組建起了山鄉第一支義務民間劇團。節目排練沒有場地,他就在夜間或空閑時借用公社大會堂;劇團沒有導演,他土法上馬邊導邊學;演員沒有演出服裝,他自掏腰包買布料叫演員們自己動手製作。就這樣,通過近半年的籌備和排練,首場演出便獲得成功,在縣裏彙演時還獲了獎。
龍觀鄉群眾文化與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同步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老陳在工作中發現富起來的農民對文化活動的興趣愛好從過去的觀賞型轉向參與型,活動形式也由室內轉向室外,健身、健美、休閑等成為農民們業餘文化生活的新寵,便順應潮流先後組建起了舞龍、舞獅、腰鼓、秧歌等十餘支業餘文體隊伍,並借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建國50周年、鄧小平100周年誕辰,建黨80周年等重大節慶,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廣場文化活動,其中紀念鄧小平100周年誕辰大型踩街活動還上了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這對一個總人口僅1.2萬的山區小鄉來說,真是破天荒的大事。然而,這些隊伍大都是粗放型的,真正能拉得出打得響、能上台表演的還是鳳毛麟角。而組建的民間劇團由於演員、演奏員年齡偏大,設施設備簡陋已難以再擔當重任。為了打造一支文藝精品團隊,老陳一邊挑選年輕演員充實骨幹力量,一邊挖掘題材創作劇本,請專業老師輔導,並把文藝宣傳隊改名為龍觀鄉越劇團,演職人員從原來的20多人擴大至50多人。2001年春節,這支重新組建的業餘劇團首次在本鄉演出,一舉獲得成功。周邊鄉鎮聞訊後,都紛紛邀請他們演出。2007年,新編越劇《文武香球》送戲進城,在寧波市逸夫劇院演出後,博得大家一致好評。為此,鄞州區文化局授予龍觀鄉越劇團“特殊貢獻文藝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