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大專院校的科研力量,取長補短,共同研究,是我們工作的一大特色。曾見否,寧波服裝學院、浙江紡織服裝學院、寧波大學、東華大學、蘇州大學、上海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天津女子學院,甚至日本的大專院校,都參與理思路、定課題、派教師、出專著,合作共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紅幫史研究高潮。為提升研究水平,大家一起召開了“紅幫學術研討會”“中國第一部西服專著暨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校長顧天雲先生紀念會”“寧波服裝博物館建館十周年座談會”等。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市工商聯被我們孜孜不倦的精神感動,在查閱檔案、索取資料中多次照顧,提供方便,我每次去上海,都是興致勃勃滿載而歸,他們還為我去其他城市調查檔案館提供幫助。新聞報道,也是我們的一大工作特色。無論是服裝館開館之初或喬遷新址,紅幫調查的重大發現,紅幫申遺,服裝館被公布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我都不失時機地借力造聲勢,不斷擴大影響。這不僅是浙江、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的媒體,也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和中央電視台等中央主流媒體,連續不斷強勢傳播,其影響力是無法估量的。《人民日報》寧波記者站站長何偉在他的《寧波活力》一書中指出:“寧波曆屆國際服裝節均借紅幫裁縫造勢,打出服裝之多品牌,近代的紅幫裁縫闖蕩上海十裏洋場,其目測代量體,熱水裏撈針的絕技令人歎為觀止。”
從2006年起,鄞州區委區政府幾次來服裝館調研,現場辦公。9月,經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國定牽線搭橋,準備遷址下應街道灣底村,該村吳祖楣書記參觀後,馬上向區主要領導請示,這就是今天新館的開篇。2009年春夏之際,服裝館永久性館舍建設按計劃推進,新館新的基本陳列由我為主策劃實施。10月新館開放,我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我繼續抽時間研究紅幫史,為《浙江紡織服裝學院學報》寫稿,為他們的兩位教師編寫專著盡綿薄之力。2012年4月為了實現紅幫探源的初衷,我自費去英國,考察世界上西服的最早誕生地,了解倫敦幾家西服百年名店的運作近況。2013年初,又被寧波市非遺中心推薦,幫助中國中央歌劇院和寧波演藝集團推出《紅幫裁縫》歌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表現在衣著方麵的個性化、時尚化,不斷日升月異,一部分人群追求奢侈品,喜歡別出心裁,引人矚目。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服裝量身定製風生水起,寧波也迎頭趕上,高級服裝店顧客逐年遞增,就是國內著名的服裝集團——杉杉、雅戈爾、羅蒙、培羅成等都有這種服務。量體定製說到底是運用紅幫技藝,隻不過當前西裝的麵料由“厚、硬、重”走向“薄、軟、輕”,純手工縫製開始與現代化機械結合。所以,盡管服裝大工業流水線生產熱火朝天,適應求新、求異、求美心理的服裝,個性化的經營方式絕不會退出曆史舞台。
紅幫技藝漫漫守望路,紅幫技藝申遺的一場場接力,都在不同階段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我的付出,都得到了社會的公認,也受到了政府部門的表彰。2001年、2005年,《寧波服裝》、《紅幫服裝史》獲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7年入編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學會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博專家誌》;2009年獲區文廣局“連續為文化事業忘我工作48年成績顯著”獎狀;2010年被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評為省優秀民間文藝家。
紅幫,刻骨銘心的情結;紅幫,創業創新精神,將永遠鞭策我繼續研究,延續文情商脈,為寧波服裝大市建設挖掘深厚的曆史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