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兆民:耕耘在民間文學的沃土上(1 / 2)

莊兆民:耕耘在民間文學的沃土上

莊兆民,鄞州區高橋人,1942年2月生,貧農出身,1962年8月參加工作,在職進修,1994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小學高級職稱,熱愛民間文學創作,先後加入寧波民間文藝家協會、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著作有《寧波農諺集錦》、《王瑞伯傳奇》等。

我從小長在農村,村旁有條很有名氣的千裏河,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千裏河埠童話般的風光。

春天田野上的花朵,夏天空中的螢火蟲,秋天紡織娘的歌聲,冬天屋簷下的麻雀,她們都有一段動人而美麗的故事。特別是夏天的傍晚,村裏的人們,聚攏在大樹下納涼,老人們談論著各種民間傳說,有驚悚的、傳奇的、情緣的、神話的。我聽得如癡如醉,真想把這些傳說記載下來,供人們共享,從此這就是我一生的夢想和守望。

從小學開始,我看了很多的中外民間故事,到中學時代一有空閑,就開始寫流傳在千裏河一帶的美麗傳說。特別使人難以忘卻的,是在寧波五中求學其間,寫了一篇《千裏河岸老瓜農》,得到了語文老師吳宏炎的好評,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在寫作上有了進步,得到了學校的好評。

參加工作後幫助鄉村宣傳隊編寫小戲《補油菜》、《一道牆》等參加區縣彙演,得到了好評。還協助創辦主編過月刊《高橋文藝》,編輯過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協助高橋文化站編寫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甬上風物?高橋卷》一書,書中我共選寫了各類文章37篇。

1984年,我調入高橋鄉搞成人教育工作,從事廠村職工農民的文化技術教育工作,經常接觸一些老農民、老職工,在和他們促膝談心中獲得了不少老祖宗遺傳下來的生產和實踐知識,比如“稻老米,麥老皮”,“秋分勿抽穗,割來喂老牛”等。

光陰如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從教育崗位退休了,起初感慨萬分,無所事事。2004年寧波市民協突然來電,要我為新創刊的《寧波風》寫一篇稿子,我花了幾天時間寫了一篇《恒德堂雜貨店》,居然在《寧波風》中刊了出來,這使我心底的守望之門又被打開了。心想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再不能過著悠然自得、淸閑安逸的晚年生活了,自己還有餘熱可以發揮,隻要身體還能動,定與後生爭英雄!

於是我把自己幾十年來積累下來的素材重新翻了出來,提筆編寫民間文學,想給群眾提供一點精神食糧,服務社會,造福桑梓。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祖宗幾千年來從辛勤勞作中總結出來的有關作物栽培技術的農諺,整理和編著出來,定名《寧波農諺集錦》。

在編著的過程中,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誰識半枝蓮,可和毒蛇眠。”為了弄清這句農諺的含義,熟悉半枝蓮的性狀、特性和生長環境。為獲得第一手資料,我就冒酷暑頂寒風,走南闖北訪舍問老,深入生活實地學習考察,行走幾十裏,釆訪上百次。曾與鄉土醫生一起,曆時兩個月,上章水鎮密岩深山采草藥,對半枝蓮的生長環境和特性,有了全麵的了解。它是生長在水溝邊的一種小草,葉對生莖四棱,藍色小花開半邊,其味微苦,清熱解毒,是治蛇毒的良藥。

為了寫作與科普相結合,創辦種植過百草園,至今尚保存了一百種實用草藥標本。

為了得到幾句海產魚草的諺語,我親自到象山海岸去釆風,回來路上電閃雷鳴,澆了一身雨水,得了一場病,弄得頭昏眼花。有人勸我,退休了該享享清福了,民間文學不是我們草根能搞的,就是搞出一點名堂來也沒有什麼用。

然而耕耘民間文學這塊土地,是我一生的夢想和守望,開弓沒有回頭箭,隻有勇敢無畏,不能退避三舍。隻有迎難而上,最終才能勝利地到達彼岸。

我深知,上蒼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要和時間賽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與時俱進與上蒼爭奪每一分鍾的時間,把自己一生積累下來、裝在腦海裏的素材,盡快寫出來與眾人共享。我廢寢忘食地艱苦奮鬥著。把每一分鍾時間都用在民間文學的創作上,幾次在寫作中伏案而睡。夜裏醒來腦海中突然映射出浮花浪蕊的故事情節,就翻身而起,把情節記錄下來。我終於采摘了勝利之果,長篇《寧波農諺集錦》和長篇《王瑞伯傳奇》兩本書,於2008年由寧波出版社出版。

在民間文學創作的夢想和守望中,取得了一點成果。

《寧波農諺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