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光:為伊消得人憔悴
王重光,自號探陵客,1939年2月出生於鄞州甲村,出身於普通職員家庭,中專學曆,自學成才。1958年參加工作,從事工程技術和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1992年離崗休養(內退),投身文化事業。1999年正式退休。
從20世紀90年代初投身文化事業以來,執著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孜孜不倦,恪盡職守。他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在我們的骨子裏,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中華文化的守望者。”二十餘年來,他以一種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保護甬上曆史文化遺產奔走呼告,不遺餘力,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尊敬,多次榮獲寧波市、鄞州區優秀業餘文保員的獎勵和表彰,有關部門的領導稱其為“專家級的業餘文保員”、“社會賢達”,寧波大學教授陳依元譽其為“精神文化家園的守望者”。
一、從《中國帝陵》到《走遍寧波》
1991年初,王重光因母親去世,決心用寫書來報答不識字的母親。他伏案工作了四年,又在埋葬祖宗亡靈的土地上,奔波了幾個寒暑,櫛風沐雨,書成三十萬字的《中國帝陵》,1996年在上海和台灣先後出版問世。
學理工科的、年過半百的他“半路出家”,自學曆史,鑽故紙堆,潛心做學問,又千萬裏追蹤考察,遍訪華夏綠野中的兩百多座帝王陵墓,一壺水,一塊麵包,上下求索,為的是與曆史的遺痕相親近。青燈黃卷,焚膏繼晷。耕耘馳騁在曆史的天地裏,一心要跨越這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的時空界限……
當《寧波日報》以“踏遍帝陵第一人”為題,以整版篇幅報道了王重光“萬裏獨行俠”、“自費考古戶”的事跡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甬上史學界、文化界為之震撼。當王重光應邀去寧波大學等高校作題為“壯心獻給父母之邦”的演講,詳述自己的人生經曆和創作《中國帝陵》的前前後後,受眾深受感動。
愛國必先愛鄉。王重光曾言“我是那種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已改鬢毛衰”的寧波人,從心底裏愛家鄉。我以寧波人看故鄉,以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的遊子看故鄉,以一個普通的旅遊者看故鄉,看她的風流七千年,看她的四明八百裏。他常跟年輕朋友們說,知之深,愛之切;愛之切,知之更深。從1995年以來,他與甬上書友策動文化旅遊,足跡遍及浙東。“知我故鄉,愛我中華”,“穿越自然山水,縱覽曆史風雲”;“親近家鄉山和水,感受故土今與昔”,成為人們的口號和心願。2001年,王重光的《走遍寧波》出版發行,就像《中國帝陵》的寫法,邊走邊看邊議論,用抒情散文的形式來寫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走遍寧波》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一版再版,1萬冊新書上市即告罄。《走遍寧波》成為寧波旅遊界業內人士的必讀書,成為新寧波人來到這座城市工作生活認知了解寧波的入門書(時為《人民日報》駐寧波記者站站長何偉言)。翌年,《走遍寧波》獲浙江省“五個一工程”大獎。
一位寧波市文化新聞出版局的領導,在《走遍寧波》一書的序言中寫道:“如今在寧波文化界,說起王重光,大概沒有人不知曉的。王重光的出名,一是因為他寫了部名叫《中國帝陵》的書,在大陸和台灣兩地同時出版,在史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他也因此一舉成名。不過王重光的出名,更是因為他對家鄉曆史文化的那種不折不撓的摯愛,他的這種摯愛是癡迷的、固執的,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愛。為了弘揚家鄉的曆史文化,他的這種摯愛有時甚至到了常人不可理解的程度。有關他為了保留張蒼水故居,保留月湖名人舊址,建立服裝博物館等所付出的努力,所碰到的釘子,最後又終於讓他如願以償的故事,早已在寧波文化界中傳為佳話。於是,就有了寧波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小人物王重光》。後來這個不起眼的專題片在全國得了個二等獎。我想其之所以獲獎,評委們主要看中的是王重光的這種精神,因為一個為弘揚中華名族優秀曆史文化而不懈努力的人,不管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值得人們敬佩的。
二、從保護唐塔到蒼水故居
1995年,王重光受聘在明州快報社當記者。一天,他受命去報道一則會議新聞,是關於中山西路拓寬道路一側一座曆史文物鹹通塔的去留問題,文物文化部門堅持要就地保護,鹹通塔是我國江南唯一幸存的唐代方形磚塔,寧波於唐代建城,古塔就是象征,就是唯一的地理坐標。而市政建設部門,鑒於道路拓寬後地下管線施工的困難和風險,堅持要易地遷建該塔。雙方爭論已達數月,這一天由市領導出席會議並拍板定局。
會議爭論依然激烈,雙方相持不下,唐塔去留的命運未卜。臨近吃午飯的光景,主持會議的市領導發言了:“……算了,就異地遷建吧!新址由文物部門選定,遷建經費由市裏出,我來批!”此言一出,會場頓時鴉雀無聲,堅持就地保護的文物專家們麵麵相覷,眼看已成定局了,戲劇性的一幕突然爆發:靜坐一側、埋頭記錄本無發言權的王重光猛然拍案而起,直指會議主持人:“唐塔拆不來的!拆了要犯罪!”他聲若洪鍾,激昂憤慨,似無可抗拒!會場被徹底擾亂了,大家議論紛紛。
王重光頓覺自己“犯上作亂、妄議朝政”的老毛病發作,闖了禍,趕緊從會場一角溜之。
也就因為這一鬧,唐塔的命運發生了奇跡性的轉折,建設部門提出了新的施工方案,地下管線繞行,人行道環塔辟綠地公園——市領導擇善而從,唐塔保住了。
1998年,市裏開建中山廣場,位於廣場西南角的張蒼水故居麵臨易地拆遷的危機。王重光和他的好友王介堂等誌同道合的文保誌願者,實地踏勘後認為,規劃稍經調整,故居即可得到就地保護,且不會影響廣場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