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光:為伊消得人憔悴(2 / 3)

“樓船沉浮三千裏,義幟縱橫二十年”。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張蒼水,是王重光和眾多甬上讀書人心中的豐碑,故居內蘊藏著太多太多的曆史信息!居宅和書房,屐痕處處,履跡斑斑;先生觸摸過的一木一石,風貌猶存,曆曆在目;因地近舊時寧波的府學孔廟,故居的明代台門上至今留有“近聖人居”的磚雕橫額;1936年紀念命名的“蒼水街”即故居麵臨的街道。一旦故居拆遷,這一切都將失去。王重光與王介堂緊急磋商後,起草了《就地保護蒼水故居的緊急呼籲書》,征集了文化界人士的簽名。時值春節期間,二人顧不得在家中過年,分頭外出奔走呼號,挨家挨戶地上門征集簽名。寧波市政協原副主席毛翼虎以及33名文化界人士知曉來意後,鄭重其事地簽名支持。

《緊急呼籲書》送上去之後,得到的答複是:“政府決定了,你們不要多言!”是公民的自覺、文化的自覺,促使王重光等不折不撓地繼續努力著。他們依法辦事,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向浙江省文物局投訴上訪。省文物局長鮑賢倫親自來甬實地調查後,向市政府方麵商榷就地保護遭到拒絕。他們向媒體求援,本地媒體保持沉默,隻有杭州的《江南遊》等報公開支援他們,連篇累牘地呼籲就地保護,卻被置之不理。

適逢台北寧波同鄉會理事長王雄夫先生訪甬,在台灣的寧波同鄉十分敬仰張蒼水,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使王重光等人寄予厚望。王雄先生明白他們的來意和用心後,二話沒說,就去設法約見市領導,委婉陳請希望不要拆遷故居,結果還是碰了一鼻子灰。

在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裏,經曆了不下八個回合,至當年7月,故居裏的張氏後裔從杭州請來新華社浙江分社的記者方益波,經過方的認真調查走訪,專稿發了“內參”,事態的發展才出現了轉機。

新華社浙江分社方麵通知寧波市,希望收回成命,考慮就地保護,以免“內參”送中南海。數日後,市人大召開,代表提案要求就地保護故居。於是,順勢下台。王重光等人終遂所願,幾個月來被指為“非法集會”、上了內定“黑名單”的噩夢成為過去。他花了兩個月的工夫,整理編寫了《蒼水故居保護實錄》一書,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此書,隻能束之高閣,讓曆史去評說。他和王介堂希望將蒼水故居所在的中山廣場更名為“蒼水廣場”,彰顯曆史文化名城特色。通過政協委員提案上達,連續多年,石沉大海。

甬上著名學者桂心儀、周冠明1989年發表於《寧波大學學報》上的學術論文《張蒼水蒙難懸山島》,提出困擾史學界四百餘年的一個懸案。時任寧波文化研究所副秘書長的王重光讀罷論文,決心赴懸山島探尋考察遺跡。夫婦自費同行,結果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不久“張蒼水蒙難懸山島學術討論會”在舟山六橫島舉行,舟山、寧波兩地專家學者23名,列席研討會人員25名,媒體跟蹤報道,研討會成果使四百年懸案一朝獲解。王重光對老伴說:“張蒼水象山南田被捕的曆史誤解澄清,將來故居陳列館以正確的史實麵世,子孫後人也不會再以訛傳訛了。”鑒於張蒼水傳世詩文出版物少,王重光又決心募集資金,點校出版《張蒼水全集》。誠如已故的毛翼虎先生所言:“今日張公史跡的又被重視,不能忘記兩個普通文化戰士,這就是王重光與王介堂二君,他們以虔誠的動機和堅韌的毅力贏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配合……”2002年7月20日《張蒼水全集》在張蒼水故居舉行首發式,主持首發式的王重光無限欣慰。

保護鹹通塔和張蒼水故居,是寧波市改革開放早期不可移動文物就地保護的兩個成功案例,對於日後的文物保護、非遺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從老年大學到寧波大學

1999年,王重光受聘擔任寧波老年大學“旅遊文化”教師;2004年受聘為寧波大學文學院和城市學院兼職教授,講授“傳統文化”。

這是兩個教育目的不同的教學崗位。寧波大學是培養青年才俊的高校,傳道解惑,培育人才;老年大學的教材內容則從“老”字出發,力求少而精,適其所需,獲得教益。但兩處教學求索的主題範圍是相同的: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旅遊文化的背景,涉及曆史、地理、文學、美學、心理學、宗教、藝術、科技、經濟等社會自然的各個方麵。中國的傳統旅遊和旅遊資源,形式變化較小,而注重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王重光站在了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講台上,他分外珍惜這樣的崗位,這樣的人生機遇。老年大學沒有教材,沒有講義,一張白紙,一切從頭開始。教材講義就是自學、探索的過程中積累而成的。在王重光看來,旅遊就是一門科學,其本身隻是載體,文化才是旅遊的靈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發展中國旅遊事業的依托。他認真備課,上講台胸有成竹,講授的內容注重科學性、結構性和實用性,以國內專家學者的論述為前提,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務求能經受時間的檢驗。在實用性方麵,著重講解基礎理論和相關常識,滿足學員們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習樂趣,提高文化素養,讓學生解決旅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他的講課生動活潑,探討文化理論,密切聯係實際,從寧波到全國,廣泛介紹實例,以深入了解我國的旅遊資源及其曆史文化底蘊,認識其價值和魅力所在,提高識別和鑒賞能力。

實踐表明,情形比預期的還要好,兩百多名退休老人反響熱烈,異口同聲地表達:“旅遊文化”味道好極了!每年結業之際,師生情深誼厚,難分難舍。學員們贈王老師“四明徐霞客”的鏡框和竹根雕“老牛”,譽其“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感動於他忘我工作的精神,親切地稱其為“拚命三郎”。

他把青年學子當朋友,當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們,勉勵他們,批評他們,教書育人,循循善誘;要求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將來受到社會的尊重。他告訴同學們: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卻在退休之後受聘“兼職教授”走上了大學講台。他感謝母親,感恩於傳統文化;他一輩子都在讀書、行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人生的座右銘。他要同學們牢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讀書,說到底,是為自己讀的。他贏得了年輕人的心,與眾多青年人成了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