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昱昱:心靈之幸福
金昱昱,1934年出生於鄞縣鹹祥鎮裏蔡村山岩嶺,1941年成了烈士遺孤,1951年初中畢業走上小學教學工作崗位,執教42年後退休。
退休後加入退教協會,擔任鹹祥分會理事6年,鹹祥小組組長6年,鎮小學校外輔導員8年,關工組成員3年,得過先進小組長、優秀宣講員、老有所為獎等榮譽。
金昱昱認為,文化不是自生自滅的野火,而必須是代代相傳的薪火。金錢再多,也買不來文化。因此,他熱愛文保工作,關心地方掌故,堅持一個傳統文化守望者的良知和情懷,對已經發生過的史事,做到既不隨意增刪,也不任意文飾,實事求是還其原來麵貌。
一、展出沙耆畫作遇上反右
1956年鄞縣文化館召開全縣美術工作者座談會,會後金昱昱與大嵩地區美術愛好者商量,舉辦一次區內美術展覽會。經多方努力,終於征集到300餘幅工農商學兵的作品,於次年5月借校分部(女祠堂)幾間教室展出。
參展作品中有本區塘溪沙家沙耆油畫5幅,據收藏者朱光星稱,他的兩幅是沙耆的老母親從沙耆的箱子裏偷出,係其得意之作,當屬珍品了。另有22幅水墨寫意畫,全畫在佛經折頁反麵,寥寥數筆,或獅或虎,栩栩如生,讓人大飽眼福。(水墨畫是通過沙耆族人沙良冕老師向畫家本人借出,後根據約定由沙老師奉還)。
鹹祥舉辦畫展不久,碰到區委沙書記,他稱讚這個畫展辦得不錯,趁此機會,金昱昱向他建議,沙耆是個愛國的大畫家,與畫和平鴿的世界大畫家畢加索齊名,他們的作品都是國寶,區委可否出麵予以征集收藏。沙書記發愣了,稍後他認真地告訴金昱昱,沙耆是資產階級畫家,作品再好,也不能宣揚,何況現在還在反右呢,希望金慎言慎行,好自為之。
1957年12月,學校提前放假,全縣舉辦中小學教師反右學習組班,金昱昱因為畫展展出資產階級畫家的作品,造成了所謂惡劣影響,當然要批判了。後來雖然沒有劃為右派,但也下放農村勞動鍛煉三個月,以調出區校作罷。
“文革”後,金昱昱碰到朱光星,詢問他沙耆的兩幅畫作還好嗎?他搖了搖頭,痛心地說,一年梅雨天,床上屋漏,沒辦法把油畫當作油布使用了,誰知淫雨苦兼旬,待雨過天晴,油畫發黑黴壞了。真讓人感慨萬分。
二、中國革命博物館之珍藏
金昱昱的父親金紹勣烈士(1907—1941),大革命時期浙東地區農民運動領導人。1926年春,受中共寧波地委選派,赴廣州農講所學習,接受毛澤東和周恩來、彭湃等人麵聆授課,認真學習農民問題在國民革命中的地位。他在學習期間的聽課筆記,內容詳盡,字跡工整,經過數十年的風雨滄桑,千難萬險地保存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上交中央檔案館,並成為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的革命文物。
金昱昱回憶這段不尋常的曆史,無限深情地說:“那是戰火紛飛、腥風血雨的年代。父親犧牲時,大姐才12歲。翌年,兩個小弟在貧病中相繼夭折,母親臥病在床,全家生活的重擔落在大姐身上,父親生前的革命遺物、重要的黨內文件,也全靠懂事的大姐來保管。”
抗戰勝利後,大姐、二姐迫於生活去上海打工,但是大姐心裏總是惦記著父親的珍貴遺物——秘藏在老家地板下屋角的鐵皮箱裏的革命遺物,她悄悄告訴金昱昱:“等爸爸的人馬一到就轉交。”不幸的是,黎明之前,大姐搭乘的“江亞輪”失事遇難,她用生命保護下來的革命曆史文物卻安然無恙。1949年5月寧波解放,這批無比珍貴的革命文物,終於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