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嶽:故鄉文獻賴君傳(1 / 2)

謝振嶽:故鄉文獻賴君傳

謝振嶽,筆名晚青,1933年9月生於鄞州瞻岐,讀過初中一年書。1949年種田務農,1951年參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退休。

曾任鄉校民辦教師、教導主任,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鄞縣政府教衛辦秘書、鄞縣文化館長。晚年習文,參與寫史修誌,1985年編寫《鄞縣群眾文化史》,1988年編寫《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鄞縣卷》、《鄞縣文化廣播誌》、《鄞縣廟會風俗》等。從此,踏上了整理、撰寫家鄉文學的筆耕生涯。

退二線入文門

1984年,我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當上館長級協理,擺脫了煩瑣的行政事務。適逢盛世修誌,組織上明知我是個庸才,且派我搞寫史修誌的組織工作,拉拉扯扯上了征程。

《鄞縣群眾文化史》

浙江省文化廳要求各文化館撰寫群眾文化史。1985年,鄞縣文化館組織四五位老同誌成立編寫小組,派我當組長。老同誌逼我寫兩節,於是我抱著試試看態度,開始學寫作。耗時一年多,《鄞縣群眾文化史》打印成冊,頭次動筆勉強過去了。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鄞縣卷》

民間文學由故事、歌謠、諺語組成,1988年由鄞縣縣委宣傳部發文成立“三集成”編撰領導小組,我成了領導小組成員和專職幹部。牛上桅了,隻好學著編,編中學,“諺語”編成了,在《中國民間文學三集?浙江鄞縣卷》上還掛上了副主編頭銜。這使我步入民俗學門檻,並被縣、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吸收為會員。

《鄞縣文化廣播誌》

20世紀80年代末,鄞縣文化廣播局決定編纂《鄞縣文化廣播誌》,便發文任命我為主編。經過三四年的努力,在局黨委重視、各部門配合、編輯組同誌苦戰之下,《鄞縣文廣誌》出版了,並為《鄞縣通誌》提供了文化編史料。

《鄞縣廟會風俗》

在編撰《鄞縣文廣誌》的同時,縣誌主編周時奮要我調查鄞縣傳統廟會。幾篇調查報告上報,周主編鼓勵道:“老謝,看來廟會還可出書,我給你作序。”這一點撥,點亮了我的出書夢,一口氣寫了《鄞西高橋會》、鄞東《太白廟鑞會》、鄞南《薑山禮拜會》等11份廟會專篇,以及《鄞縣社壇祭祀》、《鄞縣盂蘭盆會》、《鄞縣龍舟競渡》、《鄞縣墮民》等四篇專題,我自己動筆寫了《鄞縣廟會縱橫述》前言,共計16篇,合成《鄞縣廟會風俗》出版。《鄞縣廟會風俗》成了我第一本著述,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選擇地域文化

1993年是我退休之年,退休後如何打發時光?重操“舊業”——爬格子(寫作)。寫作以文史為題材,夢想記錄大嵩濱海的曆史。

《古城大嵩》

第一部擬寫《鄞縣名勝古跡》。鄞縣是個文化之邦,名勝古跡遍地。第一個目標是采訪大嵩城,受到大嵩服裝廠廠長劉安才的熱情招待,暢談嵩城曆史、風俗。原來嵩城是鄞縣防倭要塞,於是心中一變,改《鄞縣名勝古跡》為《古城大嵩》。曆經兩個年頭,數十次采編,請鄞縣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周靜書為責任編輯,由時任大嵩區區長的童中陸作序,瞻岐、鹹祥、塘溪三鎮政府和企業界讚助,於1995年出版,得到大嵩(地區)人的好評。

《嵩江文存》

《古城大嵩》的編撰使我文化視野擴大,大嵩所城防務東起瞻岐,西至鹹祥、塘溪和奉化的竹頭、鬆嶴、湖頭渡,尤以濱海三鎮的曆史、人文、風俗最豐厚,使我愛鄉之情油然而生,便產生記錄濱海曆史、文獻的念頭,從1996年至今,經過八年努力,終於夢想成真。

首先與趙小康、朱文初編撰《嵩江兩岸》,文稿二三十萬字,因史料不足、文采欠佳、財力不足而擱淺。在老區長童中陸的支持下編撰《嵩江名人》,文稿也出來了,但因難於聯絡三鎮而暫停。當時與橫溪鎮黨委書記杜建海(管江人)商議,他提出先由我個人先編濱海文獻,而後寫大嵩史誌,因此我開始了《嵩江文存》的編輯。我請玉泉山上老主任徐祖良下山主持編纂濱海史誌,他提出三鎮各自寫鎮史,他以瞻岐鎮為試點。在2006年鎮黨委、政府召開的新年團拜會上研究決定編寫《瞻岐史略》,2007年底出版,老區長童中陸以鎮人民代表提案方式提議編寫鹹祥鎮史,鎮黨委政府決定編寫《鄞東重鎮鹹祥》,於2008年6月出版。《堇山塘溪》由原大嵩區區委書記、現任鄞州區政協副主席的朱國富(鹹祥人)建議編寫,於2011年6月出版。濱海文獻《嵩江文存》亦於2012年出版。至此,濱海的文史記載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了卻了我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