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退休後的人生目標
1994年退休至今,快二十個年頭了。金昱昱認為世界太大,生命太短,愈到晚年,所剩時間越不多了,為此,他時時警醒自己,要用最後的銳氣,多想想別人,多做些好事,這也是留給孩子們的最好遺產。
金昱昱認為:珍惜餘生,多做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善事,是智者的選擇。1997年,鹹祥鎮蘆浦暴動紀念碑竣工,金昱昱發現碑銘與史實不符,行文造句有些不妥,遂向主管部門反映,得到重視與改正,這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良好形象得到維護。
經常幫助來鹹祥采訪的記者、作家,幾乎成為金昱昱晚年生活的一大亮點。1995年3月,《明州快報》記者王重光來鹹祥,調查采訪1942年盟軍飛機迫降鹹祥,當地民眾營救美國飛行員的史實。為了實現采訪的深度和廣度,他通過鎮廣播站發動當年知情者提供線索,又陪同記者踏勘墜機現場,沿著當年盟軍飛行員獲救的路線,徒步黃牛嶺,走訪鹹一村、海南村、王口江村、橫口村、蘆浦村,探訪數十位老人。《鹹祥人民營救盟軍飛行員》的長篇通訊報道,經新華社播發,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金昱昱也因之深感欣慰。
球東村的朱積杲老人,喊冤數十載,申訴無門。金昱昱得知後去看望他,為其走村訪巷,尋找知情人,分析問題症結所在,後來在金昱昱的幫助下,有關部門終於受理冤案,在老人離世瞑目之前,終於感受到了黨的陽光和政府的溫暖。
金昱昱業餘愛好書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在縣(區)評比活動中獲獎。退休後,熱情輔導中小學生學習這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提高孩子們的藝術鑒賞能力。按照當前市場經濟行情,這類課外輔導,本可為金昱昱家帶來不菲的收入。但金昱昱自覺抵製金錢的誘惑,免費開班,無償輔導學生,而且免費提供紙張、筆墨、刻刀和印石。暑假裏,早上5點開門迎候學生,耐心教導,循循善誘。在金昱昱的辛勤培育下,學生中有的在全國比賽中獲得金獎、銅獎。金昱昱欣喜之情,難以言喻。
“施恩不圖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金昱昱認為關心他人,愛心不圖回報,才是高尚的。幫助別人,尊重對方,就更加高尚。
愛,讓生命不朽。愛自己,是一種本領,也是一種責任。
愛別人,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義務。
人之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
四、馬友友故裏尋根,
73歲的金昱昱成為上山祭祖的向導
鹹祥鎮鹹二村的馬氏故居,十餘年來一直吸引著海內外眾多文化人的目光。風靡全球的音樂大師馬友友,生命之根就在這裏。馬友友是今日美國最當紅的兩位華裔之一(另一位是舞台設計美術大師李明覺,兩人皆屬文化界的“寧波幫”),這實在是中國人的驕傲,是寧波故鄉的無上榮光!
2005年,73歲的金昱昱,作為寧波市歡迎馬友友鄉長返鄉獻藝籌委會的成員,最終成為陪同馬友友故裏尋根、上山祭祖的向導,感到無比幸運,無比榮耀。
他是一名業餘文保員,一名傳統文化的誌願者,自覺深入地調查征集馬氏的曆史文化資料,積極推動馬友友返鄉演出,實現生命的尋根之旅。他不顧年邁體弱,從寧波城裏到鹹祥故裏,穿梭往返,不幸在途中跌倒,造成股骨折,憑的是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和濃得化不開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