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江文存》的編輯,不少專家提出隻收錄古文,但考慮到讀者的文化水平,識古文的為少數,決定古今並存。《嵩江文選》為古體文本,內收錄散文、詩歌、楹聯。今體文《堇山嵩水》用現代散文記錄濱海曆史、人文、景觀、風俗,亦可充作古體文的意譯,使一般讀者看得懂,相得益彰。在編輯《堇山嵩水》時,因頁碼過多,將文稿編成專集,名為《嵩江風情》,其中風俗類的文稿《嵩江民間文學》已於2008年由鄞州文聯、民協主編的《鄞州文藝》叢書出版,這次出版中經寧波出版社編輯沈建國建議再版。故總書名《嵩江文存》,下分《嵩江文選》、《堇山嵩水》、《嵩江風情》、《嵩江民間文學》,合成套書。
大嵩濱海三鎮文史的編成,濱海三老(徐祖良、童中陸、朱國富)功不可沒。
《瞻岐史略》
按印刷出版順序,《瞻岐史略》在《嵩江文存》之前,但《文存》成稿在《史略》之前,為敘述方便,《文存》排在《史略》之前。
《瞻岐史略》由鄞州人大老主任徐祖良建議,鎮黨委、政府決定,聘請徐祖良顧問任主編,盧世開、錢德祥為副主編,發動全鎮幹群參與編撰,成稿30萬字左右。2007年底由寧波出版社出版。
《瞻岐舊事》
《舊事》的編撰源於《史略》。《史略》積稿40餘萬字,由於限於文體和字數,剩餘的10餘萬字民俗資料不惜舍棄,便產生續編《瞻岐舊事》的念頭,又因《舊事》一時無處掛靠,走上民間修史之路,與原《史略》編寫班子謝振嶽、謝振善、張之江仨人,組織文化誌願者義務編寫。自2011年底至2013年初,積稿七八十萬字,於同年10月結集出版。
《瞻岐史略》與《瞻岐舊事》結成姊妹篇。《史略》記載正史為主,《舊事》以史為綱,人文、景觀、風俗為目,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以古為主,古今結合,記錄了祖宗言行風俗,既像曆史風俗,又像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冷飯”炒得噴香。
餘 音
大嵩濱海之外還有兩本書,即《寧波節令風俗》和《寧波方言大辭典》。
《寧波節令風俗》
該書於2001年3月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發行。本人嗜好民俗,自20世紀90年代起剪報民俗資料,以及收藏有關民俗書籍,平時也寫了許多民俗書稿,積稿六七十萬字。2000年,鄞縣人大領導約我組班編纂《鄞縣人民代表大會誌》(簡稱“人大誌”),我邀文壇老手周冠明、趙德聞二位先生同修《鄞縣人大誌》。期間,征得二老同意幫編此書,稿成又聘鄞縣文聯主席麻承照當責任編輯,因參與鄞縣文聯《浙東鄉土》叢書出版,麻主席嫌書太厚,建議分批出版,抽出其中節令部分,故名浙東鄉土之二《寧波節令風俗》,字數20餘萬,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餘稿因保存不慎散失,實感可惜。
《寧波方言大詞典》
《寧波方言大詞典》是題外話,因為尚未出版麵世。
《寧波方言大詞典》由寧波大學發起,副教授高誌佩主持,聯絡市屬各區市文化界人士組成編委會,鄞縣參加者張才彬、謝振嶽,因鄞縣是寧波方言區的中心,交鄞縣寫出初稿,編寫提綱的任務與張才彬對分,寫成初稿80餘萬字(各寫40萬左右)。《詞典》從1993年開始編寫,迄今20年尚未見“劍”出鞘,實感遺憾。
收 獲
屈指一算,晚年習文已屆28年,成稿200萬字,編書10冊。2012年躋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鄞縣日報》記者吳海霞寫題為“八旬老翁20年撰文200萬字”的報道(這是從我退休後算起),我竊喜晚年還有如此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