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明康:從趕新潮到收舊貨(3 / 3)

……

如賦子中的《賣婆賦》:

哪怕拐腳麻皮斷蕩婆;哪怕蛇手癩頭老呆大。

講得女像天上月嫦娥;講得男像潘安大帥哥。

隻要雙方一洞房,生粉變成熟麵饃。

管儂夫妻和不和,謝媒銀子已經落袋窩。

這首賦子把封建社會的媒婆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如慈溪縣衙親民堂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就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亦是百姓。

此聯官對百姓,上聯“五個一”下聯“五個百”對仗工整寓意深刻。再如原下應渚水礅新涼亭的一副對聯:

淚酸血鹹,悔不該手辣口甜,隻道世間無苦海;

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頭上有青天。

這副對聯,構思奇特,語言尖銳。上聯“五味”,下聯“五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這副對聯恐怕找不到了,可我早把它記錄在筆記本上了。

對課我從小就喜歡,在串客時代《賣草囤對課》就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它是我國民間傳承的特殊口頭藝術。隻有中國特有,世界其他國家是沒有的。其典雅風趣,語言生動,多出自勞動人民之口。如:

富似蛟龍,能通五湖四海?

窮像猛虎,嚇退四親八眷。

此乃絕對,比喻和慨歎結合,反映了舊社會世態炎涼,貧富差別的思想動態,具有現實對照意義。再如《秋香送茶》中的二相公,欲納豔婢秋香為妾,秋香不從。二相公出了一課。

二相公:小婢如何,自負紅顏違我命?

秋 香:老爺容稟,恐防綠帽戴君頭。

秋香這一回答,二相公徹底打消了納秋香為妾的念頭。

小調收集也不少,有《山歌》、《對花名》、《怨我郎》、《三翻十二郎》、《歎五更》、《孟薑女尋夫》、《十隻台子》、《挖花調》、《十二個月花名》、《魚名》、《戲文名》等等。

散珠碎玉何鏗鏘,它們各有獨特的風格;它們各有獨特的光彩。近年來已有不少人精心打造、精心組合,把它們搬上曲壇,搬上舞台,搬上“春晚”,引得滿堂彩。小調《三翻十二郎》,曾被寧波市甬劇團改編成《阿拉村裏的巧匠郎》該節目於2004年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

我已把這些諺語、謎語、對聯、對課、小調、賦子等進行分門別類,有的已裝訂成冊,有的正在整理中,忙得不亦樂乎。

2011年6月,族人勵少捷(曾任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現任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偕弟來勵江岸尋根問祖。他說這是他們三代人的心願,遺憾的是宗譜在“文革”中已經被燒毀,沒有世係圖可查。我送他一本自己編寫的曲藝集,我說這是家鄉的“土特產”。他高興地接受了,閑聊中間我還寫些什麼。我回說都沒有寫成功。他勉勵我“要寫自己的東西”。是啊,我們勵江岸發族已有800年曆史,子孫瓜瓞綿延,如今繁衍全國各地,有的已走出國門。為方便他們的尋根之路,我放下手裏一切,憑“收舊貨”的經驗,《勵江岸村誌》於2013年3月順利付印,勵少捷還為村誌題了詞。

由寫村誌啟發,又想到鄞州氏族,也有不少被遺忘在角落裏。但人人愛鄉愛祖之心千載如斯,因此想寫一本《甬上氏族》之書,與陸良華先生通力合作。鄞州區民協陳素君老師十分支持,動員協會會員共同協助調查。我也聯係親戚朋友,把城市裏、農村中、高山上、東海邊的氏族,盡量地收聚起來。

古人雲:“耄耋皆得以壽終。”我願在有生之年,盡最後一次努力,為自己加油。所以我還經常下村去“收舊貨”,又天天守在“舊貨攤“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