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康:老人的三十年(1 / 1)

賀小康:老人的三十年

賀小康,鄞州區東吳鎮人,1926年6月出生於貧農家庭,自學成才。1951年進入供銷社工作,後任公社文書和會計,1986年退休。

1979年編寫《天童地方誌》,退休後編寫所在地天童、周家嶴等五個村的村史,以及寺誌、廟記、塔記等鄉土史誌。

“人活一輩子,既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曆史的傳承者。雖然我文化不高,但是我要把自己知道的用筆來告訴大家。”今年88歲的鄞州區東吳鎮童一村的賀小康老人,在過去30年間洋洋灑灑地寫了近百萬字的地方史誌。

做學徒時學會寫字

能夠寫出近百萬字的人居然沒有正兒八經地上過學。賀小康說,他從沒上過一天學,他會寫字是在米行做學徒時自己練出來的。

16歲那年,賀小康被父母送到寧波城裏的一家米行做學徒。米行老板出身書香門第,頗有才學,而且人很善良。空閑時,賀小康都會纏著老板讓他教自己寫字。有著文人情結的米行老板也很喜歡這個“不務正業”的學徒,每天都會教上幾個字,從開始的幾個字到後來的一首詩、一篇文章。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賀小康就學會了一些基本的常用字。

8年後,賀小康回到了家鄉,能夠識文斷字的他在天童當地小有名氣,很快就有人來邀請他“出山”,到下山塘村去做村務,寫寫資料、標語和口號。賀小康就此走上了“從文”之路。

寫史誌源自一個問題

賀小康在1963年上調到天童鄉,成了鄉文書。這一幹就是16年,直到1979年。

那年秋天的一個傍晚,賀小康的同事問了他一個問題:到底是天童寺的曆史久還是天童老街的曆史久?

這個問題一下子難倒了賀小康,賀小康查閱了鄉政府裏所有的資料,整整查了一個禮拜,都沒能查出個結果。這是一個曆史的空白,賀小康覺得自己應該填補這個空白。於是就萌生了寫一本天童地方史誌的念頭。

賀小康把鄉裏所有的文獻資料搬到了寢室的床頭,但這些綜合起來隻是一個個的片段,而且很不全麵。幾經考慮,賀小康想出一個妙招:走街串巷,到村民家裏去收集資料。為了整理這些資料,賀小康用完了整整10本黃皮筆記本。

1980年,賀小康編寫的《天童地方誌》問世,這是賀小康編寫的第一本史誌,由蠟紙刻寫而成。《天童地方誌》詳細介紹了天童的曆史人文、主要的大事記,以及近百年來無數個重要節點,也成了後來研究者的重要參考依據,有人把賀小康稱之為天童文化的“活化石”。

一個鉛皮箱裝載著畢生心血

發完呆後,賀小康總會從床頭拖出一個鏽跡斑斑的鉛皮箱。鉛皮箱裏裝著他這30年來所寫的所有史誌和筆記。

《天童史誌》是唯一一本正式出版的史誌,完成於2010年5月,賀小康是其中的作者。他說,眼睛看不見了,筆也握不住了,如果有一丁點的可能,自己還會選擇繼續寫下去。

在鉛皮箱裏,還有一本破舊不堪的《新華字典》,賀小康說,這本字典就像是自己的老師,幫助自己走過了30年寫作路,每當遇到不會寫的字,賀小康就會打開字典查閱。經曆了成千上萬次的翻閱,這本字典基本處於散架狀態。

翻開每一本蠟紙刻寫的史誌,筆者看到裏麵總會有一些手寫的修改。賀小康說,真實是史誌的生命,裏麵哪怕有一丁點的小差錯都是無法容忍的。因此,每當自己有新的發現和論證後,賀小康總會對史誌進行修改。賀小康說,盡量不要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