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時奮:為當代寧波文化事業而生的人
周時奮,鄞州區古林鎮蜃蛟村人,1949年5月生於寧波市區裏,後因故舉家遷往農村。小橋流水的江南田園風光滋養了他的靈魂,給予他自由灑脫的審美態度。他在農村學校讀至高中,應征服役8年,退役還鄉後先後在曲藝隊、展覽館、劇團、報社、電視台任職。1985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係,並投身文學創作,有小說、報告文學、電視劇本、散文等300餘萬字發表。2012年10月1日因病辭世。他為故鄉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博學多能 才藝兼備
周時奮先生是一位大家公認的文化英才,一位純粹的文人。他自幼敏而好學,孝友謙恭,慎思篤行,為鄉裏所稱道。他這一輩子,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生命,都奉獻給了他所鍾愛的民族與浙東地方文化。他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浙東文化的研究、認知、抉微、闡述、傳播和教育,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出口成章,落筆成文,萬言之詞章一日可就,用功之程度幾乎無人能及。在文學創作、音樂美術、戲曲影視、建築雕塑、史誌國學、哲學宗教、語言民俗、教育傳媒、文物博物和企業商業文化等各個領域,他都悟到精神,見解獨特,已先後出版了40多種著作,發表了數以千計的論文詞章,留下近20部尚未公開刊行的文稿、手稿。著述總量達到近千萬字。
在文學領域,他出版了《屋簷聽雨》、《一半秋山帶夕陽》、《隨風飄散》、《風雅南塘》和《上海城市旅行筆記》5本散文集;創作了一批中短篇小說,《半邊蓮,淡藍色的小花》曾獲首屆《江南》文學獎;10多篇報告文學曾引起廣泛的社會宣傳效應,其中《太陽底下是土地》獲“中國潮”百家期刊報告文學獎項;編寫了8本中外名人、畫家的傳記,其中《八大山人畫傳》、《文藝複興三傑畫傳》分別在韓國、中國台灣出版;他創作過歌詞、古體詩,擅寫碑銘文賦。
在語言學方麵,他編著出版了《活色生香寧波話》,多次重印再版。
在民俗學方麵,他出版了《市井》、《寧波老俗》、《寧波老城》、《寧波老牆門》等著作。
在文史方誌學領域,主編了《鄞縣誌》,並獲全國方誌優秀獎項,發表過《民國時期的寧波商人治水》、《從“桓溪”看全祖望文化主義立場》等一係列論文;出版了8部曆史普及讀物,其中《重讀中國曆史》、《曆史之美》分別在韓國、中國香港出版,有的被國內外高校選為大學生的通識讀物;又為寧波和上海兩地撰寫出版了六本地方文化類著作。
在影視方麵,他導演的電視劇《風起遠島》,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為10多部電視專題片策劃並撰寫解說詞,其中《中國越劇》(十集)、《寧波商人》(五集)等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話說鄞州》獲浙江省廣電新聞獎一等獎。
在文物和博物館領域,他為寧波(鄞州)博物館、舟山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寧波港口博物館、南宋石刻公園博物館、浙海關遺址博物館、鄞州濱海博物館、黃古林草編織博物館、明貝堂中醫文化博物館和鄞州革命紀念館等10多座博物館編寫了陳列大綱,有力地推動了博物館事業的高水平發展。
在科普方麵,他籌建了華茂外國語學校校園科技館,編寫了科普讀物《科學之美》。
在宗教方麵,他以天童寺為經緯,撰寫了闡釋禪宗思想的《天童道上》。
在國學方麵,他博覽群書,梳理了國學脈絡,出版了《國學概論》。
在教育方麵,策劃了華茂集團世界教育博物館和國際教育論壇的籌建。
在工商金融領域,撰寫了《金融道》、《杉杉關鍵詞》和《陽光道上:40年華茂的100個關鍵詞》等4本著作,其中《金融道》重印30餘次,曾在全國暢銷書排行榜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