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簧劇種還很年輕,從曲藝演化為戲曲不足百年,它貼近生活,表演自由,尚未形成固定的藝術程式,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塑性也可稱海綿性,灘簧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外來藝術營養,用之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改造自己、完美自己,灘簧藝術的發展前景是十分誘人的。
目前,慈溪隻有周巷、坎墩等地有業餘劇團在演出,隨著文化取向的多元化,地方戲麵臨著萎縮,潛伏著失傳的危機。主要是缺乏傳承的演員,後繼乏人。慈溪所有的姚劇演出團隊,演職人員多為農民,而且都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很少,嚴重地麵臨著無人傳承的局麵。同時,由於演出都是麵向農村,收費低廉,劇團常常收不抵支,演職員工的辛勤勞動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影響了演出積極性。觀眾麵也越來越狹窄,青年人對傳統的地方戲觀念越來越淡漠,老年人又受行動的阻礙,外來人口又有語言和欣賞習慣的障礙,姚劇的戲曲市場在萎縮。而且,缺乏藝術的創新和提高,成功的演出,不僅需要演職人員的刻苦磨煉,還需要劇本創作、演出設備的更新及演藝的研發。這些都是慈溪姚劇發展的製約因素。
戲曲文化傳承的關鍵在於藝人,文藝事業往往會出現一個人才救活一個劇種的情形,例如:袁雪芬越劇十姐妹創造百年越劇的輝煌;王錦文的《典妻》救活了“寧波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壽建立的《王陽明》把姚劇搬上了中央電視台。慈溪地方戲的發展,還需要多種因素的改善。
2008年10月,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發展中心和中國戲曲學會聯袂主辦、坎墩街道承辦的全國鄉鎮民間灘簧戲曲藝術節上,來自“長三角”各地的9個民間業餘班社登台獻藝,共同向人民群眾展現滬、錫、蘇、甬、姚等民間灘簧戲曲的藝術魅力,同時,還進行了灘簧學術研討和灘簧藝術展覽。新華社發布了消息,中央電視台十一頻道現場錄製,轟動了慈溪,影響了全國,得到了文化部領導的好評,使坎墩的戲迷們喜笑顏開。這樣的活動,無疑會為陶冶市民的文化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營造“人文坎墩”、建設“文化大市”產生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如果說,把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比作人的身軀,那麼文化建設就是人體的靈魂。在融入城市化的前進步伐中,把文化建設貫穿於經濟發展之中,挖掘曆史文化,弘揚地方戲曲,崇尚文學藝術,致力於把人們的農民意識向市民素質提高的轉換,無疑是一項偉大的靈魂工程。上海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朱恒夫教授就坎墩灘簧進行了悉心的研究,並出版了《灘簧考論》一書,引起了中國戲曲界的關注,灘簧作為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更使地方靈魂充滿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