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遺存 餘姚灘簧與坎墩(1 / 2)

民俗遺存 餘姚灘簧與坎墩

◎阮萬國

餘姚灘簧是姚劇的前身,它廣泛流傳於餘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在人們的老印象中,灘簧是打情罵俏的“淫戲”,土話連篇,登不了大雅之堂,灘簧戲班是上不了台麵的草台班子。生活中“灘簧生意”的俗話,比喻“貼麵孔”的買賣,物不抵值,有點貶義的意思。其實,灘簧自勞動民眾從生活中創作而成,是由曲藝演變為戲曲的草根藝術,是江南一帶典型的地方戲。

餘姚灘簧也是由曲藝演變成戲劇的一門文化藝術,有著深厚的群眾文化底蘊和曆史淵源。在當地,很早就有了戲曲的活動,到了明代,演戲、看戲已成了社會習俗。

餘姚灘簧,屬於江南眾多灘簧中的一個支派。原稱鸚哥戲、秧歌戲等,簡稱姚灘,統稱灘簧。據在1962年已經83歲的姚灘老藝人符森元追溯其師徒世係說,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已有姚灘。李驊輯的《浙江戲曲竹枝詞》中的《秧歌戲》雲:“秧歌戲,勿是戲,也無刀槍也無旗,也無紗帽也無衣(龍袍)。”大約於同治末光緒初年前後,餘姚灘簧的老藝人馬楠本最早進入上海灘演出,辛亥革命之後是餘姚灘簧在上海的旺盛期,不少姚灘藝人在上海大世界掛牌演出,可算曆史豐厚。

1952年由老藝人黃承炳發起,建立13人的灘簧小組,1956年改為餘姚姚劇團。胡家良、胡勇棣、費鳳鳴、胡若男、胡秀紋、胡銀林等坎墩籍的演員在姚劇藝術上,創造了豐碩的成果:胡家良曾獲1957年浙江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二等獎;胡勇棣獲1961年浙江省現代戲調演演員二等獎;費鳳鳴扮演女主角;胡若男專工小旦與老旦;胡秀紋也曾榮獲1957年寧波專區會演三等獎和浙江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三等獎;胡銀林擔任過餘姚姚劇團副團長。在《劉家眉翻身忘本》中胡銀林擔任主角,曾經於1963年在上海大世界掛牌演出。所以說,坎墩是姚劇的發祥地,並不為過。

從田埂上走進了城市,“紅腳梗”到了大上海,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坎墩的演藝人才很多,演出活動也多,極大部分演職人員都是農忙種地、農閑做戲地業餘演出,相互傳承,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形成了鮮明地方特色。

姚劇與其他灘簧一樣,以它獨特的地域性、民間性、俚俗性、時令性和可塑性深受人民群眾喜歡。它以鄉音劃界,紮根本土,土生土長,不改本色,不變本性。它的創造者和接受者都是小老百姓。它說的不是官話,不是文話,而是地道的家鄉土話。它唱的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民歌小調。它表現的不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它既非宮廷藝術,也非文人藝術,而是實實在在的民間藝術。它所表現的俗聲、俗言、俗人、俗事,蘊含著豐富生動的社會生活內容,閃爍著平常中見真切的人性光輝。它像是一碗碗家常便飯,一碟碟時鮮小菜。

灘簧描述的都是街坊裏弄、鄉村山野間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詼諧風趣,充滿人情味,貼近觀眾,十分親切。它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表現現代生活。它通俗易懂,貼近百姓的生活實際,是典型的平民戲劇、草根藝術,即使是農村的文盲也看得懂、聽得明。

戲曲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緊密地融洽,把老百姓引向一個遼闊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以藝術形式感悟百姓的真、善、美。灘簧的題材來源於蒼生黎民,又表演給老百姓享受,可謂是“我們的文學藝術來自於人民大眾,也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這就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要比為進京而創作演出的戲曲觀眾更多,社會麵更廣,教育意義更普遍。

傳說有這樣一對夫妻,男人怕老婆且喜歡看灘簧,凡是有演出他總是要看到散場,每次回家很晚,被老婆痛罵。有一次,演出結束了,舞台下隻留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有個老生演員問他為什麼還不回家,他說:“看得太晚了,回家怕老婆罵。”此時老生還沒卸裝,聽後想了一個計策說:“我送你回家,保證你老婆不罵,但你要保密!”他連連答應。於是,老生演員雙手拿著兩個道具銅錘,跟隨著來到他家,他老婆開門剛要罵,發現身後的演員大聲吼唱:“我是天上菩薩,捉拿罵老公的女客,若有女客罵男客,我用銅錘拷弑。”他老婆嚇得連連求饒,口口聲聲說“從來也不罵老公的”。待演員返回後,男人把演員扮菩薩的秘密告訴了老婆,老婆不但沒罵,反而稱讚這個演員有水平。從此,夫妻倆都喜歡上了灘簧,都愛看得連家務事和農事都顧不上了,成了鐵杆戲迷。後來,有了形容愛戲程度的“男人忘記落地畈,女人忘記燒夜飯”的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