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某個學徒在這期間表現不好,便不能滿師。則隻好回家後,另找出路。也有的允許在原店重做學徒,時間一年至三年不等。對這種現象,新浦俗稱“回淘”,也有的戲稱為“回淘豆腐幹”。豆腐幹是新浦人經常食用的一種豆製品,須落淘鍋煮後才能出售,如果當天沒有售完,店鋪便晚上回淘重煮,以防變味。民間習慣以此來稱不能滿師者,多少含有諷刺意味。
舊時商家的夥計、學徒,均由店鋪提供膳宿,唯夥食較差。平日以蔬菜為主,每月僅初二、十六兩日中午,才有豬肉上桌。清範寅編撰的《越諺》中,便有“初二十六,店倌食肉期”的記載,足見此俗清代已在商號中流傳。夥計在商店工作,必須小心謹慎,稍有懈怠,便會有被辭退的危險。辭退一般規定在每年正月初二及八月十六兩日。辭退前,一般均早有跡象流露,便於被辭退者早有思想準備。如歲末請祝福菩薩時,全店自經理、夥計以至學徒,按規定均要依次叩拜,一般由經理逐個叫喊,如果有哪一位夥計沒有被叫到就表示開年將被辭退。待年初二吃過晚飯後,老板或經理便傳話把他叫去,還親自倒茶遞煙,然後,說一通這位夥計在店時的一些業績,表示實在不願讓他離去。但接著又提出“由於店裏生意不好,不得不精簡人手,隻好委屈一下,請另謀高就”等話,這樣這位夥計第二天就隻能卷起鋪蓋離店而去。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不合理的商家店規已逐漸廢除,而如貨真價實、薄利多銷、禮貌待客等等的良好店風,仍被不少商店繼承發揚。
老店史話
有生合生
新浦的土質不適宜種植稻米,百姓日常所需的米糧都是由外地販運進來的,因此新浦沿老街上的酒米店特別多。據不完全記錄,先後有合生、有生、公興、元興、祥豐、萬和、徐福興、楊潤豐、胡貴記、陸裕源等十餘家。
有生酒米店位於老街中部,店麵兩間半,主要經營酒米。創辦人精識文字,具有一定的經營理念,他認為新浦地處海隅,隻種春糧,不產稻米,當地人都糴穀吃,所以就開了一家酒米店。傳至第二代,因鄉民多困窘,賒賬累積難平,就將賬簿全部圈塗掉了,整整塗了一夜時間。從此,不再開店。因為家中有良田百餘畝,且隻育一子,便不想勞碌。
合生米店是新浦沿老街上開設最早的米店之一,創辦人岑增賚(1863—1941)身材魁梧,四肢粗大,人稱“增賚長腳”,係晚清時姚北一帶有名的拳師。早年曾到周塘一爿酒米店做保鏢,由於他出色的拳術保障了店主的生意興隆,家門平安,東家為了報答他,不但出資讓他開設米店,還為他介紹生意。增賚不但拳術過人,生意經念得也不錯。他經營有方,時間不長便在新浦沿站住了腳,後來又逐漸擴大經營開設分店,場麵越來越大。據稱,鼎盛時期一共開有七爿米店,可謂興旺。當時其總店櫃台上立有一塊直匾:“有美畢臻”。
戚祥豐
戚祥豐是新浦沿酒米店中的後起之秀,但在經營銷售上頗為得法,因而後來居上。祥豐的東家早年也是貧寒人家,主要以做豆腐為生。後來經餘元興老板的指導逐步經營起一家酒米店,但並沒有完全放棄老本行,同時兼製腐乳。腐乳,是由優質黃豆經水磨、去渣、燒煮成漿,去水,製成方形豆腐坯塊,再將豆腐坯塊發酵、長毛、酶化等製作過程加上配料,成黴豆腐。因為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將豆腐坯塊密封在甕甏內發酵、長毛、酶化,所以又稱“甕豆腐”。祥豐製作的腐乳主要有青方、白方、紅方、醉方、棋方五種味,鹹而鮮美,深受新浦一帶百姓的喜好,成為居家日常菜肴,故有“烏幹菜,白米飯,祥豐豆腐過泡飯”之諺。
除了酒米、腐乳,醬品也是戚祥豐的名產。
新浦人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醬”被列入開門七件事之一。醬油以黃豆、小麥和食鹽釀製而成。將黃豆在清水中浸泡,再與麥粉拌和製成醬餅,經發酵,攤曬幹燥,粉碎入缸,放上鹽水,經太陽多日曝曬(雨天必須加蓋),使醬麵逐漸轉紅。尤其在夏季烈日曝曬、水分蒸發,醬麵呈赤褐色,故有“伏(天)醬”之說。待醬成熟,摻水攪勻呈水漿狀,灌裝於醬(綢)袋中,紮緊袋口,上木榨加壓,瀝其醬汁,去其醬渣,即成醬油。其生產周期約需6—8個月,按其質量有太油、頂油、上油、市油之分。
祥豐的麵母太油色澤黝黑,有濃鬱脂香,柔和味長,鹹甜適度,美味可口。用祥豐太油蘸白斬雞、白切肉、牛肉、羊肉,其味特佳。素食者用以蘸飯鑊蘿卜、飯焐白菜等也別具風味。曾銷往勝山頭、小路頭、小橋頭、鳴鶴場、觀海衛以及龍頭場等地,深受周邊市鎮飯館、酒肆、豪紳、士人的青睞,且長銷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