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遺存 采訪慈溪民間文藝與工藝(2 / 3)

舊時迎廟會、娛樂、婚喪嫁娶等,都會以古樂作為場麵背景和調動氣氛的襯托。在三北,古船樂曲、車子燈曲、十番曲是常用的三大古樂,其他還有響團、田歌、小調等民間音樂。這其中,十番是民間最普遍的器樂形式,有粗細之分,粗者為武場,以打擊樂器為主,配以嗩呐,主要演奏《小開門》、《柳青娘》等樂曲,因簡便易學,幾乎每村都有。細者稱文場,用笙、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樂器,演奏《梅花三弄》、《醉步登樓》、《美女思春》等曲牌。粗細十番原先每逢春節、元宵及禮拜、廟會時出現。因其既能坐奏,又能行奏,自備樂器,不占場地,靈活性強,故深受演奏人員和觀眾的喜愛。據傳,觀海衛有名為“月蔭軒”的十番曲組織,龍頭場、師橋、新界、庵東等地的十番班頗有名氣。新中國成立後,十番班多並入當地農村劇團。

關於十番曲的起源因各地流傳的起源時間不一,所以有關其起源的說法也就不一。在庵東,據說此民間器樂曲,源於清王朝時期的19世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當時,庵東鎮上有個老者叫陳友香,是此樂曲的領銜人,每逢傳統節日或廟會,他總率隊演出。至今相傳三代,還有傳承人。這些曲牌音樂演奏起來頗有節奏,抑揚頓挫,清脆悅耳,娓娓動聽,給人一種溫柔、放鬆、馨美的感受。目前,該鎮江南村有一支十番樂隊,主要曲調有《大溪班》、《柳青娘》、《醉步登樓》等,據說,曲牌多樣,譜例保留原貌,十分珍貴。這支隊伍每逢周六晚上基本都能集中演練,自娛自樂,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經常出現在婚嫁慶典上,為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在觀海衛,十番樂曲則相傳於明洪武己未年(1379年)傳至觀海衛作城隍廟會用曲。至明萬曆的己未年(1619年),在細十番的基礎上又發展了粗十番(以北方為多數)。盛行於三北大地的屬細十番,它由笙、簫、管、笛、阮、胡、弦、琴八件樂器組成協奏,俗稱四竹四弦,外加打擊樂器四件,由板、鈸、鈴、叫鑼等組成協奏。自傳入以後,年年歲歲的正月十九,由十番樂曲開道的城隍廟會成了觀海衛的一大規矩,一直流傳至新中國成立前的1946年為止,曆時560多年,有民諺傳“十九行城隍,二十賣眠床,廿一哭悲傷”。(每年正月十九的城隍廟會其聲勢浩大是遠近聞名,周邊地區人群都雲集衛城,作為東道主的觀海衛人傾全城之精力和財力舉辦盛會,招待八方來客,而使部分居民百姓遭受經費開支的壓力而沮喪)

細十番樂隊在城隍廟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它是一代高超藝術技能的象征,也是城隍廟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大內容。因此,在長達五百多年的曆史裏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勢態,代代相傳,承前啟後。在觀海衛,先後曾組建有“月桂軒”、“蔭逸軒”“月蔭軒”等十番樂隊。清末以前,因受西樂的影響,一度鬆懈或遭遇廢棄。據《月蔭軒譜》譜本前言記載,民國八年(1919年)有幾位老隊員繼承先人遺誌,致力於東山再起,經過七八年的努力,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恢複重建了“月蔭軒”十番隊,複興盛行至新中國成立前的1946年正月十九,作最後一次城隍廟會而告終。這十番古樂雖已隱匿近60年了,好在觀海衛還有兩位正宗的古樂傳人健在。時逢盛世,古樂又萌新芽,在鎮文化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從1998年開始籌備,經過5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建立了一支觀海衛承古軒樂隊,為搶救行將失傳的三北古樂,為保護和發展民間音樂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北民間古樂按其用途,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十番的表演形式分列隊和坐台兩種形式。廟會時以列隊演奏為主,各種喜慶活動時則用坐台演奏形式。列隊演奏一般以12人列縱隊,邊走邊演奏。因前後間距遠,所以要求嚴密,必須做到步調一致,才能達到進退齊一的效果。它的特征是曲譜長,旋律慢,音階變換突出。每兩人作為對列縱隊,共分為六隊,操作時以前隊笛子、頭管為領隊又領音,俗稱為“前大門”;以尾隊的三弦、阮琴為呼應,俗稱為“後大門”,前後大門對應,控製全隊各樂器的協調一致,四竹四弦與小鑼、小鈴、板、鈸的進退齊一。服裝上,清朝或更早之前用唐裝形式,自民國開始用長衫、大帽。

小香包

我國農曆的五月五日,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戴香包,有些地方還品鹹蛋,吃炒豆。為了驅邪避凶,古人可謂想盡各種招式,以保平安。而在所有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香包,也以其美觀的外表、清新和芬芳,一代接著一代流傳至今。

據史書記載,香包,又稱荷包,亦稱香囊、佩幃、容臭,古人將多種有芳香氣味的中草藥雄黃、艾草、菖蒲之類研成細末,裝在絲織的袋中,讓大人和小孩戴上,以驅蚊避蠅、潔身香體以至祛邪降福。現代的香包中填充用的香藥成分就更多了,薰衣草、馬鞭草、迷迭香及其他各種幹花都可以用來做香包。

香包早在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到了唐宋時期,香包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至清代,香包已成為愛情的信物,而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是為了求吉祈福,驅惡避邪。

民間的香包,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征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如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采花的蜜蜂隱喻男性;鬆鶴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