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遺存 采訪慈溪民間文藝與工藝(1 / 3)

民俗遺存 采訪慈溪民間文藝與工藝

◎葉旭蓉

新世紀以來,本人作為報社新聞記者,多次參與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宣傳工作,並在《慈溪日報》開辟了民間藝術的專欄,陸續采訪並發表了十餘篇文章。十年過去了,當時采訪過的場景不再,采訪過的老人也多已不在人世,深感民間文化搶救之迫切,史料保存之重要。現在根據當時采訪,將與慈溪民間文藝與工藝相關的筆記整理成此文,不在求全,意在能借此保存一個剪影,或者一些線索。

車子燈

民間舞蹈車子燈在有些地方又稱船燈、小腳燈等。這種民間舞蹈是在走“旱船”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其舞步有車步和馬步,表演者隨著車、馬和樂隊邊舞邊唱民間小調,是一種具有濃鬱戲劇色彩的民間燈舞。浙東一帶流傳甚為廣泛,最早在明代就已盛行。

車子燈也是慈溪人們喜愛的一種傳統文藝表演形式,是很多村落最普遍的演出節目之一。長河、逍林、天元等鎮的車子燈在慈溪頗有影響,很多村裏到現在還保存著車子燈實物,以備隨時配合中心工作,進行宣傳演出。

在慈溪,車子燈起源於明末清初,流傳於長河、逍林一帶。長河地處杭州灣南岸,是戚繼光反擊倭寇的活躍地段。當地群眾欲支援戚繼光抗倭,想出辦“觀音會”的辦法。“觀音會”從陰曆二月十三持續至十九日,分別由長河的幾個廟會組成。因“觀音會”缺少資金,就造出車子燈表演籌集。而在逍林,車子燈也是一種串街藝術。

傳統車子燈最簡單的製作方式就是將青竹紮成轎狀,畫上車輪即可,無抬杠,無推把,無車底,無座位,裝飾華麗些就可以了。也有考究如船燈的:在燈架上繃以絲綢或彩布,使上部如船艙,下部如船身。一姑娘在艙中邊唱各種小調,邊使船隨音樂起伏,作隨波蕩漾或破浪前進狀。船後有一男扮女裝的艄婆,邊作劃船狀,邊做種種醜角表演以取樂觀眾。如花轎狀的:兩側繪有車輪,內有一男子扮成的姑娘,稱車心,也有選能幹活潑的女孩做車心的。手扶車架向前行走,使車子或進或止,或平穩,或傾斜,作出各種變化。旁邊有十餘人用楊柳青等小調伴唱,樂隊伴奏。車後有一“推車佬”,俗稱“艄公”或“騷婆”,手拿一把破蒲扇,邊作推車狀,邊用各種戲言謔語逗樂觀眾。

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車子燈在實踐中也不斷地翻出了新花樣。很多地方將原來用竹子紮成的框架改用以綢傘為主體框架,四周鑲上緞布,點綴鮮花,顯得輕巧、別致、亮麗。表演時不受道具約束,演員跳、轉自如,加之時而嬉笑、時而悲傷等豐富多彩的麵部表情,吸引了很多觀眾。

就像逍林鎮,認為曆史上傳下來的車子燈表演形式太單調了,2002年,逍林鎮黨委政府通過多方論證,根據群眾要求,投入不少經費,決定挖掘創新民間舞蹈車子燈。他們在保留車子燈原有的造型、基本曲調、滑稽動作、幽默語言的同時,對造型、舞蹈動作和音樂作了大膽創新,表演者由2人增加到24人,以利於廣場表演,增強氣勢;對原來的造型進行了創新,結構上原來不可拆卸,現在改成可卸式,外觀增加飾物,使舞蹈的動作豐富了許多;在保留原曲調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容,時間達6分半,增加音樂的內涵,聽起來優美、動聽,表演好看、有趣,不再單調。

打蓮響

打蓮響是流傳於很多地方的一項民間表演藝術,因而各個地方對其形成均有不同的說法。相傳新中國成立前,位於錢塘江畔的九堡鎮是一片荒灘地,農田經常為洪水所淹,遷居此地的人們多以表演乞討為生。在表演過程中,有人用竹棒在兩頭打孔串起銅錢,每到一戶人家門前就邊跳邊用竹棒擊打自身的肩、肘、臂等部位,邊吟唱自編的順口溜,取名打蓮響。以後效仿的人多起來,在九堡民間流傳開來。新中國成立後,錢塘江得到治理,人民安居樂業,打蓮響則演化成了當地的一項表演藝術,每遇重大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打蓮響來加以慶賀。

在慈溪,這一民間舞蹈始於明嘉靖年間,姚北一帶鄉民為慶賀平倭勝利,用打蓮響這一藝術形式祈禱鄉土平安,直至滸山淪陷後停止。抗戰勝利後,曾一度恢複頻繁,而後趨向淡化消失。抗美援朝時,為歡送誌願軍出征,又有蓮響結隊表演,後又銷聲匿跡。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王、宗漢這一帶曾有百姓自發組織蓮響隊自娛自樂,也去過其他鄉鎮表演,後因未加重視逐漸被人遺忘。1997年夏,滸山街心公園老年晨練隊丁佩霞等老年婦女發起組織蓮響隊,專門拜師學藝,掌握了這一民間表演藝術的技巧。這支隊伍還曾參加過慈溪市第四、六屆藝術節巡演,更受邀參加周巷鎮第五屆藝術節與觀海衛鎮建鎮兩周年慶典演出,在慈溪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滸山街道活躍著100餘人的打蓮響表演隊伍。表演人數最多時達八十餘人,舞台表演一般為十人以上,均有統一服飾。現因表演隊員年齡偏大,正傳授給青年一代。

傳統蓮響的道具是用一根80至100厘米長、比拇指粗的淡竹竿,竹竿兩端挖鏤一個或三個圓孔,每孔放銅錢數枚,用一根鐵絲懸空穿住,塗以彩漆,兩端飾花穗彩綢,隻要一搖動,銅錢就能上下自如地碰擊,發出聲響。另一方法,也可在竹竿兩頭放入銅錢,然後封住筒口,整根竹竿用紅綠紙斜纏貼住,兩端再紮上紅綢布各一塊。

隨著時代變遷的步伐,製作蓮響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滸山街道文化站製作的蓮響,是由不鏽鋼管子製成的,兩端也不再放置現在人們很難見到的銅錢了,而是以鐵砂子或小鐵板代替,兩端飾有彩色花球和瓔珞,或者通體纏繞上彩色玻璃紙,精致美觀。

古樂“十番”

慈溪民間文化底蘊深厚,民間音樂也因其廣泛的利用性和傳承性而受人歡迎和喜愛。雖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間音樂幾近銷聲匿跡,但經過民間藝人的挖掘和繼承,現在仍時不時能聽到它那古樸、素雅、悠遠的聲音,為三北大地留下了古遠、優美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