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遺存 慈溪商俗“叫賣”(1 / 2)

民俗遺存 慈溪商俗“叫賣”

◎ 羅映堂

慈溪由滄海變桑田,原始的商貿文化來自海上交易,最普遍、最基礎的交易則來自漁民。漁民在以物易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商俗叫賣。隨著圍墾的不斷發展,鹽和棉花等大宗商品的交易應運而生,從而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慈溪商俗叫賣。

商俗叫賣,又稱市聲,是古時商業宣傳最原始的方式。市聲,主要是那些從事交易的小行商、小攤販,為使顧客了解自己所經營的商品,用口頭語言或物品(配合肢體動作)作出的各種表示。自古以來的商貿活動,或明或暗地免不了以叫賣(吆喝)來招徠顧客。據《夢粱錄》載:南宋藝人已有“市聲社”組織,把南腔北調的各行叫賣聲有機地串編成節目,上台進行模仿表演,很像現代相聲和小品節目裏的模音,對聽眾很有吸引力。姚北灘簧戲及三北曲藝節目中,也常穿插一些有趣而生動的叫賣聲來渲染劇情。

慈溪是一個移民集聚地,所以來自各地的商品叫賣形式、內容、聲韻等在此經過曆史與民情的磨合,形成了博采眾長、自成特色的慈溪民俗。

慈溪商俗叫賣者,大多為販賣日常生活、生產用品,收購各種小件雜物為生的商販及修理匠人,也有不少自產自銷的農民。其活動方式是穿街串巷,挨門逐戶,或者暫時留駐街頭村口的空闊處進行叫賣。常見的商俗叫賣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是口唱叫賣。叫賣聲是一種直接向顧客說明商品的口頭廣告,內容和聲音帶有很大的宣傳性和誘惑力。

春天到了,天氣暖了,青黃不接之際,收買舊衣裳的商人來了。他們走進村子,邊走邊吆喝:“舊衣裳賣■?收舊衣裳哉——”這喊聲似乎給窮人們帶來一線生機,他們脫下舊棉衣褲,忍痛賣給商人,換些小錢以度春荒。

夏天到了,大樹底下的涼粉(一種生水加木蓮子做成的土製飲料)攤最吸引人了,攤主的叫賣簡直就是一首動聽的歌:“哎——涼粉好吃哉!夏天涼粉滑溜溜,加上冰糖薄荷油;吃進嘴巴冷颼颼,吃落肚皮汗勿流。”

秋天到了,賣糖炒栗子的叫賣聲,在一陣陣香氣裹著甘甜味的煙霧中脫穎而出:“桂花糖炒栗子好買哉,現炒現賣,噴刮之香,一個銅板買十個■——”

寒冬臘月,雪花飄飄,泊在集鎮河埠頭的菜船裏,傳出顫抖而生硬的叫賣聲:“芯子石骨頭硬格膠菜要■?要買好買哉,大雪落牢(封路之意)買勿著哉!”

楊梅時節最誘人的叫賣聲莫過於“大豆大麥調楊梅哉!”楊梅販子搖著船或挑著擔子吆喝著進村來了。父母拗不過孩子們的糾纏,大多半推半就在叫賣聲中成功交易。

“剪刀、剃頭刀磨■?”這是本地人在叫賣。20世紀90年代以後,“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北方叫賣聲多了起來,但時隔不久,北方音變成了慈溪方言:“磨剪刀■,薄刀好磨■——”看來還是慈溪方言的叫賣聲更能吸引本地人。

口唱叫賣既簡單又最常見,但也有比較複雜的,如賣焦餅油條、豆製品、飴糖等的小販,頭上頂著一隻放有商品的竹匾,肩掛木頭折疊架邊走邊叫賣,如:“老鼠糖球囪管糖,牛皮糖來線板糖,一個銅板買一個,勿買實在太冤枉。”“香幹要吃宋家漕,過酒過飯味道好。”一旦來了買主,小販便把折疊架展開,把貨匾擱在其上進行交易。

又如那種到後海趕潮頭賣海鮮的行販,為了保持新鮮趕時間,必須挑著滿載海鮮的篰籃,以最快的速度,邊跑邊喊:“買趕潮白蟹哉——”聲音特響,尾聲特長,四五裏路之內亦能清晰聽到。

二是代聲叫賣。這是用其他物器發出的聲音來代替叫賣聲的一種方式。如撥浪鼓聲,表示貨郎擔子來了。梆子聲由遠而近,準是賣餛飩的來了。兌糖的、賣梨膏糖的、雞毛鴨毛兌黴頭紙的,敲起小嗒鈴來吸引顧客。賣胡琴的、賣爛泥叫子的,往往是坐著或站著,演奏著通俗易懂的樂曲來吸引顧客。銅匠擔子兩頭掛著筒瓦形的銅片,一搖一晃地發出丁零當啷的悅耳響聲來招攬生意。還有遊醫郎中搖鈴子,釘碗補鑊的敲鐵鉗、牽風箱,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賣信號。

最有特色的代聲叫賣,要數算命先生的響器了。算命響器有兩種,一種叫“驚閨”(又稱驚閣、驚鈴等),是一個直徑三四寸的小銅鑼,上鑽兩個孔,用繩子係在一個形若磨擔的木柄上,木柄的中間裝著直杆,使小槌撞擊銅板,發出“當當”聲,以此驚動閨中之婦,下樓來算命。另一種算命響器叫“報君知”,俗話稱“朝板”,傳說是鬼穀仙師朝見君王時特製的“笏”。它是由一隻五六寸長的月牙形鐵器和一條鐵棒組成。算命先生右手握著月牙形鐵器,左手握一條鐵棒敲擊鐵器,發出“叮篤”之聲,報知算命先生來算命了。這種“報君知”能輕重緩急地敲擊出很有節奏的聲音:“叮——篤,叮——篤;叮叮篤,叮叮篤;叮篤叮篤叮叮篤,叮鈴鈴鈴(聲音漸弱)——篤!”其聲清脆悅耳,抑揚頓挫,相當動聽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