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遺存 慈溪商俗“叫賣”(2 / 2)

到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代聲叫賣發生了新的流變,最常見的是用播放錄音或歌曲等形式代替叫賣。

為房屋補漏的車子(大多為三輪卡車)慢吞吞地開過來了,車頭的大喇叭裏放著動聽的流行歌曲,聲音特響。賣音樂碟片的大多騎著自行車,後座綁著音箱,播放著節奏感很強的樂曲,見到人眾處,便停下來故意加大音量。修棕棚的一般也是以自行車代步,邊騎邊放著錄音:“修棕棚——舊格棕棚收收結(緊)”。騎著三輪車收廢舊物資的,多數是外地人,但手提話筒裏所放的錄音幾乎都是慈溪方言,語言很簡潔:“破(pa)裏破碎——”

三是動作叫賣。這是一種用動作發出聲響來吸引顧客的叫賣形式。

賣菜刀的(聾啞人居多),舉菜刀砍鐵器,發出叮當聲,鋒利不卷刃。賣玻璃刀的,一會兒用刀刻劃邊角玻璃,發出“滋滋”聲,一會兒用刀柄把玻璃敲得“當當”響。打鐵的往往是赤膊上陣,不時用榔頭有節奏地空打著鐵砧,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焦餅師傅見有人過來,故意把手中的擂槌(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擀麵杖)把麵板擊打出“鐵叭,鐵叭,鐵——叭”的節奏來。一聽到這種節奏聲,你似乎聞到了一股焦餅的香味。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賣棒冰的坐在箱子旁,用驚堂木似的木條,拍擊箱蓋,發出刺耳的聲響以代叫賣。

改革開放後,慈溪農民放下鋤頭,拿起計算器坐在地攤上與外國人做生意。外國人打著手勢問價,慈溪人在計算器上打出會發聲的數字,顧客心領神會,亦如此還價。慈溪人用計算器與外國人討價還價的動作叫賣,在國內外聞所未聞。

四是動作兼唱叫賣。賣橡皮膏的,在地攤上打開箱子,拿出橡皮膏唱道:“祖傳橡皮膏,人稱神仙膏。內傷外傷,新傷老傷,燙傷凍傷,跌打損傷,一貼就好。兩個銅板買一個,五個銅板買三個。”說著當著眾人的麵,用刀割破手指,流著殷紅的鮮血,熟練地貼上橡皮膏。

“大力士”變戲法賣藥,有單獨一人叫賣的,也有數人搭檔的。“大力士”常以鑼聲攏場,接著翻幾個跟鬥拉開場子。表演開始了,先“變戲法”(魔術之類的節目)活躍活躍一下氣氛,接著表演者赤膊上陣,口中念念有詞,表演刀砍肚皮、磚砸腦袋、腰繃(斷)鉛絲等驚險動作,表演中斷便是賣藥了。

抲蛇阿三(慈溪人對抲蛇賣蛇藥者的俗稱)挑著蛇籮賣蛇藥,有點血淋淋。阿三把一條又一條的毒蛇從一隻籮筐抲出,放進另一隻籮筐,邊抲邊念唱“灰鐵撲落犁■撲、暗裏帶紅火叉鏈”等蛇名。然後,阿三卷起袖子,讓其中一條毒蛇在自己的手臂上咬一口,把蛇藥敷在傷口上,其若無其事的樣子,使顧客確信其藥之神。20世紀80年代後,這種賣蛇藥的血淋淋鏡頭難以見到了,抲蛇阿三推著三輪車,打開錄音機播放著錄音叫賣著,因顧客需要,還可活殺毒蛇,製作蛇酒什麼的。

新世紀以來,推銷新藥或保健品的叫賣形式有了新的發展。一批穿白大褂的“大夫”在小區裏或廣場上,拉著醒目的橫幅標語,贈送廣告資料,為顧客量血壓“義診”,因人而異宣傳新藥或保健品如何如何之妙,順理成章地進行對症賣藥。請“名家”主講“健康講座”,或請患者現身說法,或播放錄音錄像,現場售藥或網上售藥。

大型超市、商場門口,搭個簡易平台,拉著橫幅,又唱又跳。主持人拉著觀眾上台互動,大獎小獎,人人有獎,叫你怦然心動購買新產品。

各部門舉辦的美食節上,五彩繽紛的旗幡招牌、南腔北調的叫賣聲韻,為慈溪商俗叫賣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

社會的變遷,現代文明的衝擊,人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變化,使慈溪叫賣習俗在載體、活動形式及其內容等方麵發生了巨大的流變,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慈溪傳統商貿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