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家迎娶新娘,富人家租用四人抬的“花轎”,清貧人家租用兩人抬的“客轎”,一路由“墮民”演奏樂器,吹吹打打至女家。新娘遲遲不起床,待樂隊演奏過二次“催轎”音樂,在媒人的催促下才起床打扮。新娘嚐過“上轎飯”,用紅絹遮麵至“堂前”拜過天地祖宗。新娘上轎前,女方由舅父或叔伯用鏡子在轎內照一下,意在照出藏在轎內要殘害新娘的凶神惡鬼;又由新娘的兄弟向轎頂撒一把米,祝願其姐妹到夫家後能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娘家人把火熜放入轎內,意為傳承香火。“催轎”音樂第三次響起,新娘與娘家人抱頭而泣。新娘一走出娘家門,做娘的便在其後潑出一盆水,意為,女兒出嫁後不再回來,俗稱“潑出了的水,嫁出了的囡”。新娘在堂前鋪向轎子的一隻接一隻的麻袋上緩緩走著,意為“傳代”。上轎時,新娘由兄弟抱著坐入轎內,俗稱“抱上轎”,如今不限兄弟,女方同輩男性亦可,還有新郎抱新娘上婚車的。轎(車)離家門,娘坐堂前哭泣,討彩頭,俗稱“哭轎”。新娘轎(車)離去不久,其兄弟隨即動身去男方做“新阿舅”,若兄弟人數不滿一桌,父母雙全的堂兄弟亦可同去。如今多為獨生子女,做阿舅不限兄弟,新娘的男性同事、同學等均可。
婚禮
轎子抬至男家,待供燭點燃,鳴炮入中堂舉行婚禮。新郎由男童執其袍角,俗稱“挽郎”,新娘由女童撲上“蛋粉”,俗稱“添妝”。之後,徐徐步入中堂。讚禮人高聲朗讀祝文,然後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禮畢,讚禮人捧花燭一對,引導新人步著麻袋入洞房。新郎揭開新娘紅頭蓋,並坐床沿吃桂圓蓮子羹等點心,片刻,再入中堂拜過天地、祖先、長輩,與同輩、小輩一一見麵,俗稱“見大小”。酒筵中,新娘在“磨頭師傅”(一般由新郎的姐妹、嫂子等擔任)陪同下,依次灑酒,富裕人家伴以“絲竹”,俗稱“吹唱酒”。酒筵即將結束時,大阿舅起身到新房小坐,叮囑新娘“出嫁從夫,孝敬公婆,勤儉持家,和睦鄰裏”等語。又到公婆處拜訪,介紹其姐妹愛好、擅長、脾氣、缺點,敬請公婆教誨包涵等。
新中國成立後,婚禮漸趨簡約,廢除繁瑣禮節,崇尚文明結婚。迎娶不用轎,農村以船代之,舊式婚禮匿跡。到了“文革”期間,新婚夫婦的合影或結婚照,都是穿著軍裝、紅衛兵裝束代替婚紗,胸前戴毛主席像章代替胸花。婚禮儀式最簡單,大多舉行小型茶話會,稱之為革命婚禮,農村中有的送鋤頭、糞箕、鐮刀等勞動工具為新婚賀禮。婚禮上還流行背誦毛主席語錄、詩詞,唱革命歌曲和跳忠字舞,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是毛主席語錄歌《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
80年代後,婚禮形式多樣,主要有“現代流行式婚禮”、“集體婚禮”等。“現代流行式婚禮”由傳統婚禮演變而來,中午由女方辦“晏酒”,迎新郎吃喜酒。男方辦“夜酒”,迎新娘及“新阿舅”到男方舉行婚宴。迎娶新娘用鮮花裝扮的轎車,少則八輛,多則一二十輛。新郎著西裝禮服,新娘穿白色婚紗。婚筵設在大酒店,豪華氣派,酒席少則十來桌,多則幾十桌,亦有上百桌的。在星級酒店辦婚宴酒席,須在幾個月或一年前預訂。婚禮儀式由婚慶公司或電台、電視台專業主持人主持,隆重熱鬧,浪漫活潑。攝像師錄製整個婚宴場麵。“集體婚禮”一般由政府或有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主辦,主要程序有:新郎新娘穿戴現代時髦婚服,在指定時間、地點,乘坐統一備好的花車,熱熱鬧鬧開赴現場;在樂曲聲中,新人入場,證婚人講話,宣讀結婚證書;新人代表講話,新人向證婚人鞠躬致謝,新郎新娘相互鞠躬;表演或觀看文體節目;集體照相留念。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之際,有一百對新人舉行了“大橋見證天長地久”的集體婚禮。另外還有西式婚禮、公證式婚禮、新潮婚禮等。
吵房
酒筵散席後鬧洞房,中原叫鬧房,慈溪俗稱“吵房”,有“三天之內無大小”之說。男女老少均可在新房內參與以戲謔新郎、新娘為主要內容的慶賀活動。新郎爹娘積極鼓動親朋好友吵房,以顯得人氣旺盛。新郎新娘還未進入洞房之前,早有小男孩受大人指派,偷偷潛伏在新房內。等新人寬衣解帶,上床熄燈之後,潛伏者悄悄打開房門,一群吵房者蜂擁而入,把春光乍泄的新郎新娘捉個正著。經過一番激烈有趣的“敲竹杠”,吵房者拿了喜糖、喜煙,吃了吵房酒後,吵房方告結束。20世紀80年代後,吵房習俗漸漸退隱,時興小兄弟小姐妹團聚在新房,欣賞婚照、參觀嫁妝、觀看婚禮錄像、聊天吃夜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