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我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時,一陣轟鳴聲驟然響起,施工吊車來了,開始了吊裝作業。隻見長長的吊臂將新鑄銅像穩穩地淩空吊起,慢慢地移上基台。安裝工人在潘先生指揮下調整角度和方位,校正底盤水準,焊接固定角鐵……不多時,錦堂先生雕像就巍峨地矗立在高高的台基上了。
這第三次建像,正逢改革開放獲得巨大成就,經濟實力空前提高,吳公精神和錦堂學校得到普遍肯定和傳揚的“天時、地理、人和”之際!
吳錦堂新鑄銅像,是多方努力的產物。這其中有錦師老校友們的積極推動,如86歲高齡的丁維銘校友,就曾四處奔波,不遺餘力;有錦堂職高領導的悉心籌劃,在出現困難時,表現出誓不放棄的決心;更有企業家大力支持,方太集團董事長茅理翔,曾就讀於錦堂學校,他出於對吳錦堂先生的崇敬之情,對母校的感恩之情,繼續發揚熱心於公益的精神,全資承擔了銅像製作經費。這所有方麵的努力,都說明了吳錦堂先生的精神已深入人心。
吳錦堂的第三尊雕像,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員會的一級美術師、著名雕塑家潘學修先生設計、創作。潘先生的作品以采用中國傳統的“寫意與工筆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著稱。他思路開闊,創作嚴謹,擅於融合現代和傳統技法。他最為人們稱道的作品有詹天佑像、張大千像、嚴複像。他這次創作前,曾認真研讀電視紀錄片《愛國僑商吳錦堂》和文字資料《吳錦堂研究》,考察了雕像安放環境,經縝密思考,確定吳錦堂像采取全身立像形式,淨高2.3米。表現手法上,頭部和雙手用寫實的工筆畫技法,使肌肉飽滿、神采逼真;身軀、服裝等用寫意畫的概括手法,使之飄逸而有動感;麵部刻畫選吳錦堂50多歲時的照片為藍本,目視遠方;身穿敞開的大衣,衣襟隨風微展;左手拄著收攏的陽傘,右手屈指作計數狀,似在計算工程進度,使某形象十分洗練地概括了他修水利、建學校的功績和“願為鄉公仆”的精神。
這尊銅像的風格,與第一尊像相比較,有幾個鮮明的特色:一是形象的生活化,體現老百姓生活的審美情趣,不像第一尊塑像那樣追求威儀,而是能給人以親切感。二是注意形象的動態效果和形外之意的表達。我們從飄動的衣襟中感到了吹拂的海風,從拄手的雨傘中想到他冒雨巡視水利的往事,從屈指計數中想見他籌劃教育、水利事業的心理……於是靜態形象動了起來,顯得栩栩如生,耐人尋思。
時近傍晚,銅像捐贈人茅理翔先生匆匆來到現場。在雕像的創作過程中,他因事務繁忙,有關雕像的設計研討、照片藍本的選定以及泥稿的審看等等,都未能參加,但是,他在吳錦堂像前與潘先生的第一次握手,卻由於兩人有對錦堂先生相同的崇敬之情,讓人有“相逢何必曾相識”、“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大家圍聚在銅像前熱烈地談論起來,潘先生還領著大家從各個角度審視他的作品,臉上流露出自信和大功告成的喜悅。這時,學校辦公室沈主任早就準備好了照相機,為這次在新像前的會麵,拍攝下了值得珍藏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