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吳錦堂的三尊雕像(1 / 2)

史事經緯 吳錦堂的三尊雕像

◎周乃複

2009年5月12日,是新鑄吳錦堂銅像上座安裝的日子。上午近10時,我和上海城市雕塑委員會的潘學修先生在滸山會合,匆匆前往慈溪市錦堂職業高中,與學校領導一起見證這值得紀念的日子。

進入錦堂職高,隻見曆經百年滄桑的口字形樓房,在左右新建大樓的簇擁下,煥發著青春的活力,光彩照人;樓群前的廣場,已修整一新,安放銅像的大理石台基,矗立在大門右前方;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在等待著學校創辦人造像的就位。我們一進校園就被告知:上海鑄銅廠的運輸專車已停在台基附近的樹蔭下。於是我們顧不上與熟人寒暄,急切地直奔車旁,隻見錦堂先生的青銅全身像,正靜靜地仰臥在車廂裏。人們盼望先生銅像重建的願望即將實現,一股難以抑製的激動從我心中迸發出來,一幕幕往事在腦際掠過,連潘先生從旁的講解都聽若莫聞了。

首先想起的是吳公第一尊像的遭遇。1924年,慈溪各界代表105人聯名上書慈溪知事、會稽道台、浙江省長和督軍,倡議集資為吳錦堂豎立銅質雕像。隨即聘日本雕塑家創作,於次年吳先生七十大壽時鑄成,運回家鄉豎於淹浦崇壽宮前。我來慈溪工作後,因嶽父家在淹浦,就常去瞻仰。那是一尊全身像,吳公身穿大衣,雙手下垂,斜披綬帶,昂首遠望,儀型十分端莊。底座上由當時的國民政府總理孫寶琦書銘,王人文先生為撰《吳公錦堂銅像記》。先生像落成時,曾舉行盛大的慶典,會後還編輯出版了精美的《吳錦堂先生銅像彙錄》,保存了慶典活動的大量文獻。可惜這尊以頌揚熱心公益精神為主題的塑像,在40多年之後,於“文革”中,被肆意砸爛熔毀,竟至蕩然無存!到1984年才找到了一張小小的十分模糊的照片,後人才得以窺見其麵目。直到2005年,熱心從事地方文獻研究的童銀舫,從紹興的胡孟濟先生那裏發現了《吳錦堂先生銅像彙錄》,於是慈溪曆史上一件值得紀念的盛事,才又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的麵前。

我盼望銅像重現的想法由來已久。記得銅像被毀後的1973年,阿爾巴尼亞二戰經典影片《第八個是銅像》在我國熱映,講的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員易普拉辛的故事。情節以他的六位戰友和一個小孩護送銅像回他的故鄉為線索展開,曾引起全國熱烈的討論。當時我把這部影片與吳錦堂銅像的被毀一事聯係到了一起。我總覺得,影片中除了一座可見的銅像之外,在戰士和周圍群眾心中,還有一尊雖然無形卻永遠不可磨滅的雕像堅挺地矗立著。我認為,如果將可見的銅像看成一具軀體,人們心中的雕像則是它的靈魂。沒有靈魂的軀體,不過是行屍走肉,必將坍塌;而如果靈魂永存,那麼軀體即使消失了,也將再次物化而得重生!現在,吳錦堂的銅像已被毀棄,但吳錦堂的事跡卻因此更多地被人們記起,在人們心中的那尊雕像也因之更加鮮明,時時顯現。因此從那時開始我就深信:一座新的吳公銅像將會再次出現在慈溪美麗的大地上。

到1984年,錦堂師範恢複校名,出現了為吳公重塑造像的新機會。但當時“文革”浩劫終止不久,正是百廢待興之時,經濟上還沒有條件,認識上也因剛剛撥亂反正,也還沒有堅實的思想基礎。但我們實在不想放棄這個機會,於是數次去中國美院,找錦師校友、中國美院雕塑係教授黃立炤先生商量,意在請他免費為我們創作一尊塑像。黃先生在雕塑上很有造詣,他的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和俄羅斯冬宮收藏,他對母校又深懷感情,可惜那時他因雙手震顫嚴重,已停止創作多年,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在他的努力下,請他的一位在省博物館工作的雕塑係畢業生承擔創作任務。這第二尊雕像,是一尊石膏質的仿銅胸像,當時翻製了兩座,一座置於錦師陳列室,一座供於吳公墓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