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徐福文化園采風記
◎周乃複
題記:雅戈爾達蓬山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徐福文化園建成開放前夕,我曾發動組織了一個近30人的“蓬山福地采風團”到該園采風,本文記錄了采風之行的見聞,再現了當時的真實情況,可供後人了解徐福文化園初建時的規模和布局。
上山路徑
2008年4月21日,盡管天下著蒙蒙細雨,大家還是帶著相機、記錄本和雨具準時出發。
汽車一從中橫線轉入三北鎮的連接道,“蓬萊仙境”的牌坊就巍然屹立在麵前。這個牌坊建成於1997年4月,高17.55米,寬25.6米,總投資41萬元,用料重達192噸。牌坊前後各有一副對聯,北麵是“山水奇絕處,徐福東渡地”;南麵是“昔日秦皇迷香山還得滄海訪蓬萊,飄渺東瀛咫尺間故鄉千裏水相連”。盡管字對不協,但那意思還是表達出來了。它告訴我們,達蓬仙境就在前麵。
由於從三北鎮上山的公路正在整修,大型客車無法通過,我們隻能繞道從範市鎮上山。不過這樣一來,反倒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觀賞窖湖水景和遠眺達蓬山景,了解徐福文化園的地理背景的機會。
達蓬山,得名於秦始皇“欲自此航海達蓬萊”的傳說,東起鳳浦嶺,西抵黃楊嶴,南臨九龍湖,處於慈溪市三北鎮、龍山鎮和鎮海區河頭鄉交界處。區內山巒起伏,多奇洞怪石,是一個自然景觀密集、人文內涵豐富、地理特色鮮明的風景區。在其周圍,自古就有大量關於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出海、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民間傳說。徐福文化園就是達蓬山風景區的一個組成部分。
車沿窖湖西行進。窖湖,又名沈窖湖,原係通海瀉湖,明嘉靖間築塘修整,經20世紀70年代擴建,現有庫容量519萬立方米,集雨麵積6.4平方公裏,是三北臨近地區生活、生產及下遊2.27萬畝農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達蓬山旅遊度假區規劃在窖湖東岸達蓬山麓興建一個“歡樂水岸區”,含一條商業步行街,另建有高爾夫球場、卡丁車賽場、四D影院以及演藝廣場、音樂噴泉、觀光棧道等設施。我們的車拐入上山道的轉角時,可以看到它的施工現場,一些設施正在逐漸顯露。
上山公路叫達蓬公路,建成於2000年初,全長10.76公裏,其中盤山道7.26公裏。該公路,市鎮兩級投資720萬元,征地140畝。盤山公路按山勢盤旋而上,一邊是樹木蔥蘢的山壁,一邊是深深的崖岸。在車上看那剛被雨水衝刷過的草木,分外水靈嬌嫩。從崖畔瞭望山下,農田村莊星羅棋布,如在畫中。汽車時不時地穿進浮雲,使山、水、田園蒙上了層層紗幔,一切都變得飄渺夢幻起來。
汽車停在達蓬山莊前的廣場上,天公作美,雨已經停了。隻見那一個月前還是塵土飛揚的沙土坪,已鋪上了地磚、水泥板,好像廣闊了許多。向山坡上看,一條石階蜿蜒而上,小木屋、聚餐廳、露天茶室、會議廳都隱在叢林中,不落痕跡。隻有那兩排特色別具的烤燒房,靈動地呈現在薄霧中。
我們從停車場下車,沿著寬闊舒緩的石階進入景區,不久就看到了正在緊張施工中的佛跡寺建築群,氣勢極其雄渾,可惜尚未開放。寺前廣場倒是建成了,非常大,石砌地麵石欄杆,依欄遠望,層層山巒盡在足下。佛跡寺原建於唐天寶年間,前後三進。傳說天寶間達慧和尚在附近山洞中發現一天然腳底狀印跡,認為乃佛跡,遂化緣建佛跡寺。後又有僧人在山南麓建起了中、下佛跡寺,此處就被稱為上佛跡寺,一時遐邇聞名。後在千餘年中屢毀屢建,多有變遷,到近年僅剩後殿一座,被改為林場用房。在達蓬山旅遊風景區的開發中,經批準重建佛跡寺。對於佛跡寺,就隻能通過設計效果圖,對照著在建的工地來想象了。
徐福文化園
文化園入口 我們從佛跡寺旁的登山石梯上山,匆匆繞過佛跡寺建築群,向東轉過一個山角,即見一座仿古城門屹立眼前,這就是徐福文化園的入口。采風活動的目的地到了。
入口是一座關隘式的城樓,分兩層,公園的管理機構就在樓上。高大的正門和左右稍小的側門都是園拱門,門洞的深度顯示了城牆的厚度,確是固若金湯。在城樓兩側還有兩個角樓,分別由城牆相連,上設雉堞。站在城頭遠望,層巒疊嶂,氣壯山河,“雄關漫道真如鐵”!
門內是一個相當寬闊的平台,北憑山坡,南臨空穀,視野寬廣,河頭鄉一帶的山山水水可盡收眼底。平台北端有白色石質徐福全身雕像,隻見他依山挺立,昂首南望,手執書卷,麵容端詳,顯示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大家一進門,自然被雕像所吸引,紛紛在雕像前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