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蓬山又名香山,因山間多芝蘭而得。為反映此曆史沿革,計劃在上述兩組雕塑的後方,培植一個蘭花園,供遊人觀賞。
秦渡庵 離開山坳,我們繼續前行,穿過竹林,來到一個綠樹成蔭、視野寬闊的平坡。這個山坳北靠山、南臨崖,中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優雅院落,是為秦渡庵。院前有櫻花園,其中一棵立有標誌,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造訪時與慈溪黨政領導共同栽種的,今已繁花似錦。院內豎有羽田孜書寫的“秦渡庵”三字的石碑。庵院正堂供徐福彩塑坐像,兩側立伺童男、童女;東西兩壁,懸掛中日韓各地徐福像的照片。兩側廂房,陳列著相關資料,集中反映東亞各國紀念、研究徐福的情況。大家在這裏細細閱覽,認真摘抄,停留時間較長。
庵前園林的南沿是東西向石砌大道,道南為陡坡,沿坡有石護欄,間設燈柱。俯瞰坡下,大片林木鬱鬱蔥蔥。據公園景點分布圖的介紹,在林叢中有福穀,稍遠處,還有五指樹、仙穀等,自然風光極美。
我們繼續沿著石砌路麵東行,遠遠就看見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聳立著,導遊說這是“秦皇別苑”的進口。
這是一個石砌牌坊,高大巍峨,是別苑的大門。走近細看,碑額上書有“秦皇別苑”四個金色大字,碑柱間相當寬闊,可容車輛進出,讓人未進門就感受到了威嚴的皇家氣派。
進得門去,是一個南北向的峽穀。別苑居於北端,苑前是一方水麵遼闊的人工湖泊,南沿湖堤與大道相連,上設漢白玉欄杆,在堤壩上南望,是林木繁茂的深穀,氣勢恢弘。
蟠龍湖 這是一個水麵相當寬闊的人工湖,據介紹水深8米,湖北岸是別苑前的一個平台,石岸垂直壁立,上有巨幅浮雕,以徐福東渡為內容。湖東淺灘上建有數棟仿古竹亭,稱琴台。湖西是別苑的出入通道,道旁間斷布置著船工、伐木工等雕塑小品。
據有關史料記載,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巡視會稽,曾在■縣滯留三月。達蓬山上與此相關的傳說,有埋葬秦皇坐騎的埋馬山、有秦皇休息的小休洞、有秦皇命名的石湯罐等。始皇帝滯留三個月,還要處理繁忙的政務,有個臨時的辦公場所是必然的,把這個場所置於有許多徐福傳說的達蓬山上,當然是順理成章的。
秦皇別苑 坐北朝南的秦皇別苑,正殿內放置著青銅器、編鍾等等皇家用品,金碧輝煌。置於高台上披著黃色綢緞的座椅,那就是始皇帝的龍座。聽說景點開放後可供遊客上座照相,同行的老人們,搶著坐上去拍照,嬉戲著當了一回皇帝。盡管是巡遊中的臨時宮室,仍處處顯出皇家威嚴。
始皇帝與徐福雕像 苑前平台的右側,有個不高的土台,上麵是一組秦皇召見徐福的群雕像。是商議東渡?是遙看蓬萊仙境?還是在說“由此可達蓬萊”?你聽得到這兩千多年前的聲音嗎?
百草園與壽穀 秦皇別苑向東,還有兩處景點,一是百草園,一是壽穀。但時間已過中午,而摩崖石刻是必須去看的,那是園中最重要的文物。那壽穀和百草園就隻能用欣賞設計圖來代替了。據介紹,這兩處景觀,以自然風光見長,處於兩條溪流為依托的山坳中,分布著削壁、危岩、幽林、山溪、瀑布和自然植被,別有洞天。
摩崖石刻 我們參觀完秦皇別苑,從原路回轉,自秦渡庵經另一山路前去參觀摩崖石刻。這是大家熟悉的景點,但已有了更好的保護措施:石刻前建平台築護欄,平台前有上下石階,上階處兩旁豎立精美雕飾的石柱,在摩崖上方蓋築覆簷,既遮陽又擋雨。而且在石壁上複刻畫像,讓遊客看得更清楚真切。這既充分利用又嚴格保護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可惜,原石刻經長期風吹日曬,破敗了許多。
小休洞 內有佛跡(天然足跡)和曆代石刻,因我們都較熟悉,也割愛了,但遠地來客是不可不看的。
徐福文化園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公園規模宏大,主題突出;各景點分布合理,風格易趣;人工建築與自然風光配置協調,相得益彰;多數建築設計精美,注意發揚中國園林建築傳統。但內部表達不夠妥當之處也不在少數,但這隻是白璧微瑕,想定能逐步完善。
大家回到達蓬山莊,吃完中飯即下山,天竟又下起雨來,而且越下越大。原來想參觀的徐福村、徐福紀念館、達蓬橋等,隻能遺憾地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