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台進發,有兩條通路,一是從雕像左側山梯攀援登山,一是由平台東端沿山穀東進。至於各通到什麼地方,看指示牌才能知道。放眼望去,卻隻是一片蔥蘢,文化園規模之宏大,可以想見。
導遊引導我們從石梯進發。我見山道陡峭,爬梯登山很危險,就急忙找尋86歲高齡的丁允文老先生。身邊有人笑著用手指指山上,原來他已爬到遠遠的半山上了,幾位70多歲的“小”弟弟正萬無一失地護衛在左右。
童男童女雕像 石級頂端已能看到一巨大建築的高大護坡牆,是什麼建築卻一點都看不出。接近梯頂,人們被路旁的一個雕塑小品所吸引。那是一對童男童女的雕像。孩子們坐在石條上正在那裏慪氣,一個用衣袖拭著眼淚,一個背身托著下巴坐在旁邊,天真稚氣,童趣盎然。待我參觀完全園,看了散布各處的眾多小品,仍覺得這是最讓人賞心悅目的作品,它把我們帶進了兩千多年前的東渡隊伍中,感受到了當時的生活氣息。
求仙亭 護坡牆已觸手可及,上麵的景色卻仍看不到。我們隻能繞著護坡牆循路前行。但一拐彎,眼前又出現了一個色彩鮮明的亭子,是原來叫做達蓬亭的求仙亭。這個漂亮的翹角亭是“徐福熱”中最早在達蓬山上建成的建築,現在文化園設計者把它有機地融入了新景點中。大家停下腳步,有的抄對聯,有的俯瞰山下鳳浦湖的美景。
走下求仙亭,跨上一小段石階,眼前豁然開朗。隻數步之遙,原來隱在護牆後不得一見的建築,突然盡顯眼前。
中國園林景物布局中這種步移景遷、迂回曲折的傳統設計理念,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巧妙的設計,使被護坡牆遮擋著的景物,在遊客心中有了巨大的懸念,又使這個求仙亭,也因著周圍景物的配置,而給人們一個新的看點。
祈求壇 現在,我們已高踞達蓬山巔,平展在眼前的則是一個巨大的名為祈求壇的石砌祭壇,與它緊密相連的是高大的祈福閣。
在徐福傳說中,曾有一個千人壇,據地方誌記載,它應在慈城以西15裏處。達蓬山地區也有徐福在此祭天祈福的故事。現在,建設者們不用千人壇之名,而在山巔建祈求壇,實在是一種既尊重傳說的原生態,又深具創新意識的做法,比簡單地將千人壇搬上達蓬山的做法要科學得多。
祈求壇中心放置著一個大型青銅鼎,壇的北端兩側是兩組武士與童男童女石雕群像。青銅鼎的東南方,還有一塊天然烏龜石。祈求壇巨大的地坪上,錯落地樹立著多根文字柱,上麵滿布各種書體的文字浮雕。祈求壇給人的整體感覺是莊嚴肅穆,而又帶點神秘色彩,較好地體現了秦漢間神仙家神秘莫測的文化特點。
祈福閣 祈求壇北接祈福閣,從布局上看,祈求壇雖有獨立性,同時也可看成為閣前廣場。我們到達時,祈福閣還在加緊裝修中。據介紹,閣頂翹簷本已完工,但在檢驗中發覺狀貌不夠完美,正要求施工單位重新修正,可見建設者的謹慎負責。祈福閣,高三層,處文化園最高處,是鳥瞰文化園全景的最佳點。建成後,一樓將作為多媒體演示區,利用現代科技,形象地重現徐福東渡場景;二樓是徐福東渡曆史資料展示區,陳列相關圖文資料;三樓為觀景台,供遊客鳥瞰文化園全景及周圍湖光山色。
牡蠣殼化石 求仙亭左側辟有一條又陡又窄的下山道,前往秦渡庵遺址。這山道中,有一段需貼著岩壁前進,就在這岩壁上,我們驚奇地發現了一處牡蠣殼遺存,緊緊地附著在岩石上。它告訴我們,在多少萬年以前,這裏曾經是波浪滔天的大海。現在,文化園的建設者把它作為一個景點,設標記牌標明,使文化園平添了曆史地理知識的內涵,讓人體會到造化的神奇力量。
走出險道,是一個不大的山灣,這裏分布著三個小的景點。
煉丹洞 反映的是徐福準備東渡期間仍舉火煉丹的傳說,洞內是煉丹用具、設施,反映秦漢時期的方士文化。
詩壁 煉丹洞東麵的山壁上,摩刻有黃宗羲詩一首:“東盡觀滄海,往事一慨然。浪中鼓萬疊,鯨背血千年。何物秦始皇,於此求神仙。”
磨盤石 達蓬山上有磨盤石,傳說為徐福率童男女及百作工匠駐留達蓬山時加工糧食所用。景點按此傳說設計了兩個場景,一是石磨加工糧食,旁立一水牛;一是用鍘刀加工草料,為馬匹準備飼料。兩個雕塑小品,反映徐福帶領的百作工匠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