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四灶浦二百餘年之巨變
◎羅映學
四灶浦前身四灶江,自南往北,在勝山鎮四灶村中穿村而過,是我市中部最重要的水利基礎設施。
四灶村俗稱羅家路頭,地處榆柳塘(三塘)以北,利濟塘(四塘)以南。據《餘姚縣誌》記載,利濟塘築成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過勝山鎮境內這一段,四灶浦以西段經四灶、五灶連接坎墩四塘頭村,俗稱四塘;四灶浦以東段從三灶村茅草塘叉塘角處折往東北,經三灶、二灶、一灶及勝山後、勝山東北段連接新浦高橋,俗稱泥牛塘。
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清乾隆時,四灶村已有先民定居,如《餘姚埋馬羅氏宗譜》記載,羅家路頭始遷祖羅其貴,在四塘築成後即從周塘羅家路“遷居禮四灶利濟塘南,搭舍棲身”。
先民們努力改造生存環境,開拓家園。為生產生活需要,他們利用原始地甲溝河,逐步擴大整修,在村南村北兩端挖掘直線相對的南北水道,俗稱“四灶江”。先人信奉風水,村中不挖水道,連接南北兩端的水路,有意繞道利用村東與三灶村相隔的小江“九甲江”。這樣,流經全村的水道,呈現一個大大的“幾”字。那時,四灶江雖江小底淺,卻是村民農船出行的黃金水道,往南經周塘、白沙,迂回曲折接航大塘江,過橫河石堰,可達姚城。而往北已是姚北水係末端,不能排水入海。於是先民們在四塘修了一個大涵洞,靠它將水往東北方排入海中,但根本無力抗禦水患。
一百五十多年前,清鹹豐時,四灶村逐漸形成大村落。由於地處海隅低窪之處,一到多雨季節,四塘涵洞排水不及,村落、田野成為澤國,村民深受其苦。為此,在四灶村先民羅乾洪等帶頭捐資發動下,決心徹底改造涵洞,在四塘後開掘了三十餘米長一段橫江,將四灶江之水經茅草塘叉塘角引入泥牛塘河排入海裏。但當時三灶茅草塘住民怕淹了自己田地,堅決反對,由此曾引發四灶先民白天掘江、三灶先民晚上掩土的奇特現象,後在兩村先民協商下才解決。
五十多年前,公社化後生產隊崛起,當時農船為主要交通運輸工具,四灶江水道成為全村的運輸大動脈。但過村中九甲江段,地形複雜,灣頭多,江麵窄,僅容兩條農船相對搖過。因無纖路,全靠獨力搖船,每逢滿載柴禾,互相勾拉糾纏,再加上河邊樹木斜臥江上,阻滯難前,人們叫苦不迭。且兩旁住戶密集,河埠林立,船櫓刮起河泥,河水汙濁不堪,給居民淘米洗菜帶來嚴重影響。更有甚者,村南四灶江和九甲江入口處,還各有一個四五百米長的河槽頭(河之末段),外地人不懂地形,從周塘江北上,到村南不知要往東轉彎,會直達四灶河槽頭,才發覺上當,趕緊調頭回船,待找到往東轉彎處,前行不久,又會錯入九甲河槽頭,因此埋怨嘟囔不已。行此段江者,百人百唸,“百唸江”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