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慈溪蔬菜生產30年(1978—2008)(1 / 3)

史事經緯 慈溪蔬菜生產30年(1978—2008)

◎羅映堂

慈溪平原成陸曆史已久,大古塘以北屬淺海相沉積物,以南為湖海交互相沉積物。土層深厚,肥力穩長,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生產利用率高,適宜蔬菜生產。

20世紀60年代及70年代中期,在慈溪,農民為確保國家糧棉種植麵積,蔬菜(含菜用瓜)隻能作“小花利”(意為小作物,相對於糧棉等大作物而言)在生產隊閑雜地和自留地種植,麵積少而分散。在不影響糧棉生產的情況下,生產隊采用糧棉蔬菜套種間作等方法,擴大蔬菜種植麵積,努力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但在“左傾”路線的影響幹預下,在糧棉作物地裏套種蔬菜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常有堂而皇之的“檢查團”人員手拿刮子等農具,毀掉大片綠油油的蔬菜。1968年慈溪蔬菜總產值1041萬元,僅占農作物種植業總產值的5.43%。

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了蔬菜生產蓬勃發展的機遇。農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製,種植政策寬鬆,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發生改變,再也不必擔心被割了“資本主義尾巴”。

1978年,慈溪蔬菜產值1877萬元,占農作物種植業總產值的10.43%,比1968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2008年蔬菜產值11.14億元,占農作物種植業總產值的42.37%,比1978年增加31.94個百分點。

1978—2008年慈溪蔬菜生產,從“小花利”嬗變成為慈溪農業的主導產業,見證了慈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

一、蔬菜生產發展加速期

慈溪農民素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習慣。新中國成立前,雪菜(雪裏蕻菜,姚北稱彎頭菜)、白菜、莧菜等為大宗蔬菜,鹽製後食用。農民糠菜半年糧,蔬菜不僅是“下飯”,還成為充饑的糧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多數農民在自留地也習慣種植蔬菜,除自食外,還肩挑船搖銷往本地集鎮或山南集市,作為副業收入。1978年後,慈溪蔬菜種植逐漸進入現代化發展快速道。雪菜、榨菜、大頭菜、大蒜成為大宗蔬菜。西部地區的榨菜還銷往省內外。

1984年,農業調整種植業結構,國家逐步放寬棉花收購政策,棉區農民種菜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蔬菜種植麵積逐漸擴大,蔬菜產值3401萬元,占當年農作物種植業總值的12.39%。分別比1978年增加1524萬元和1.96個百分點。1985年調整種植結構,糧食、棉花、油料及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為1∶0.68∶0.27∶0.41。提倡多種經營,確立“一蔬兩水”(蔬菜、水果、水產)的農業產業發展方向。是年蔬菜產值5114萬元,占農作物種植業總產值的21.35%,分別比1978年增加了3237萬元和10.92個百分點。1987年,全市蔬菜種植麵積擴大到1.33萬公頃左右,總產量接近60萬噸,成為全省蔬菜最集中的生產縣(市)之一。1988年,慈溪縣委〔1988〕1號文件指出,“種植業主要是增加間套作(蔬菜)麵積”。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抓好創彙農業,提出“抓好大白菜、大蒜頭、青刀豆、辣椒、洋蔥等農產品的出口,對生產出口農產品的,在種植計劃麵積上可以適當放寬”。為此,棉農開始利用棉地套種西瓜、刀豆等作物,發展創彙蔬菜。1989年,勝北鄉作為市創彙農業試點鄉,建立青刀豆、蠶豆等創彙基地9個,青刀豆、辣椒和大蒜頭等出口額370萬元。

1990年,長河鎮引進青花菜、白毛豆(菜用大豆)、花椰菜、荷仁豆等品種,建立創彙基地184公頃,創彙200萬元。1991年,全市有創彙蔬菜基地12個,麵積1335公頃,青刀豆、青花菜、乳黃瓜等外銷蔬菜種植麵積擴大。1992年,全市蔬菜種植麵積發展到1.93萬公頃。199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戰略目標,號召農民“大力開拓創彙農業”,“形成市場適銷的係列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蔬菜生產因周期短、需量大、效益高而快速發展。農技部門從國內外引進黃瓜、青花菜、辣椒、番茄等新品種,推廣設施栽培,推行無公害生產技術,是年種植麵積2.35萬公頃。1994年,全國農業產改蓬勃興起,蔬菜大流通局麵開始形成,慈溪蔬菜先發優勢遭到衝擊,“賣難”凸現,價格下跌,出現“冬瓜築長城、包菜被殺頭、花菜爛地頭”現象。市、鎮政府組織、鼓勵農民購銷員走南闖北推銷蔬菜,各級組織興辦農業社會化服務實體,幫助農民銷售。1996年,慈溪農業開始走產業化路子,市委、市政府把蔬菜生產作為慈溪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行重點扶持,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市場體係,發展農產品加工,建設生產基地,構築生產、加工、銷售體係。1999年,全市有海通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蔬菜開發有限公司、永進冷凍食品有限公司三家出口蔬菜加工企業,各鄉鎮建立農業服務公司開展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單位和個人在全國30多城市設立2000多個銷售窗口,4萬多農民購銷員活躍在全國各地從事蔬菜推銷,初步形成蔬菜產業化體係的雛形。是年,國家改革棉花購銷體製,市政府提出“減棉穩糧擴菜”的調整策略,蔬菜瓜果種植麵積擴大到2.95萬公頃,總產量78.26萬噸,慈溪從棉花大縣轉為蔬菜大縣(市)。

2000年,慈溪市委下發《關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若幹意見》(市委〔2000〕1號),提出“加大棉花調減力度,優化發展果蔬生產”,為穩定發展蔬菜生產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出台優化結構、推進產業發展的政策,在依靠科技、提高質量、發展加工、搞活流通、規模經營、組建新型合作組織、擴大出口等方麵進行扶持,是年,蔬菜種植3.40萬公頃,總產量92.22萬噸。2002年,市政府確定創彙蔬菜為市主導產業。2004年啟動“西菜東擴”戰略,此後慈溪蔬菜生產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市場連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促生產的模式逐漸形成。1999年慈溪出現首家千畝蔬菜農場,一批年富力強的蔬菜購銷戶憑借廣泛的銷售渠道紛紛投身農業,建立基地,實行產銷結合。2008年,全市有3.3公頃以上的蔬菜農場157家,其中67公頃以上14家,麵積1284公頃;33公頃以上7家,麵積312公頃;20公頃以上22家,麵積541公頃;6.7公頃以上111家,3.3公頃以上46家。有蔬菜龍頭企業19家;自營出口創彙企業6家;無公害蔬菜基地62個,麵積8104公頃;專業合作社52家;專業協會6家。有寧波市級以上名牌產品11個。全市蔬菜種植麵積2.95萬公頃,總產量79.54萬噸,是年榮獲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縣和蔬菜產業強縣稱號。

二、蔬菜種類及品種變化

根據1994年浙江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編寫的《浙江蔬菜品種誌》分類,慈溪常見的蔬菜有14類、74種、600餘個品種。

(一)種類

1978年後,慈溪蔬菜種類及品種逐漸增多。種植的根菜類有蘿卜、胡蘿卜、蕪菁甘藍(洋大頭菜);白菜類有大白菜(俗稱膠菜,別名結球白菜,含黃芽菜、天津白菜)、白菜(含高腳白、青菜、小白菜、塌棵菜等);甘藍類有結球甘藍、花椰菜和青花菜;芥菜類有根芥(本大頭菜)、莖芥(榨菜)和葉芥(含雪裏蕻菜、彌陀芥等);茄果類有番茄、茄子和辣椒(甜椒);豆類有菜豆(四季豆及刀豆等)、豇豆(帶豆)、豌豆、菜用大豆(毛豆)、蠶豆、扁豆;瓜類有黃瓜、冬瓜、南瓜、越瓜(脆瓜)、瓠瓜(含葫蘆、夜開花等)、菜瓜(俗名醬瓜)、絲瓜;蔥蒜類有洋蔥、大蒜、蔥、韭菜;綠葉菜類有菠菜、莖用萵苣、芹菜、莧菜、蕹菜(空心菜)、落葵(木耳菜)、紫蘇、茼蒿;薯芋類有馬鈴薯、芋、薑、菊芋(洋薑);水生蔬菜類有蓮藕、茭白、慈姑、荸薺、菱;多年生蔬菜有竹筍、蘆筍、黃花菜;食用菌類有蘑菇、平菇、香菇、金針菇、黑木耳、猴頭菇;野生類蔬菜有馬蘭、香椿、薺菜、蕨菜等。20世紀90年代以後,引進的有:甘藍類有非結球芽甘藍;多年生類有百合、朝鮮薊;瓜類有苦瓜;綠葉菜類有芫荽(香菜)、葉用萵苣(生菜);蔥蒜類有大蔥;食用菌類有秀珍菇、草菇等9種。其他蔬菜有黃秋葵、豆苗等2種。野生蔬菜有馬蘭、香椿、薺菜、蕨菜等被開發種植。

(二)品種

20世紀80年代,以農家傳統品種和係統選育品種為主,時有結球甘藍、番茄、西瓜等雜交一代種子。90年代後,蔬菜育種技術不斷提高,蔬菜雜交品種大量引入慈溪,常規品種逐漸向雜交一代種子過渡。進入21世紀,除少部分蔬菜仍種植傳統品種外,雜交一代種子占主導地位。各地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品種結構,確定主導產品,進行規模化種植。1988年以來,全市年種植667公頃以上的有結球甘藍、青花菜、榨菜、雪菜、辣椒、鮮食大豆、大白菜、菜豆、韭菜、鮮食蠶豆、大頭菜、大蒜、冬瓜、花椰菜、番茄、竹筍等。333—667公頃的有茄子、南瓜、萵苣、芹菜、茭白、蔥(含大蔥)、洋蔥、菠菜、萵苣、馬鈴薯等。種植67—333公頃的有蘿卜、豌豆、豇豆、芋艿、夜開花、小白菜、黃瓜、菜心、藕、菱等。

慈溪蔬菜品種多達600餘種,這裏僅介紹20種主要品種。

1. 結球甘藍。結球甘藍又稱甘藍、包心菜。20世紀50年代引進種植,大多種在農民的自留地裏,自產自銷供鮮食。1978年後種植麵積逐漸擴大。1989年,慈溪冷凍廠把結球甘藍製成脫水產品出口日本。此後,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對保鮮甘藍和脫水甘藍的需求量大增。國內方便麵加工企業也大量需要脫水甘藍。海通食品集團公司、市蔬菜開發有限公司、永進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大豐蔬菜有限公司、三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紛紛生產結球甘藍等的脫水和保鮮產品。農民種植結球甘藍的積極性高漲,經濟效益可觀。1993年種植麵積增加到290公頃,總產量達8510噸,2003年發展至3000公頃。主要分布在長河、新浦、龍山、周巷、掌起、逍林、庵東等鎮。

2. 花椰菜。花椰菜又名花菜或白花菜,20世紀60年代後期逍林鎮一農戶從上海引進,1978年後逐步發展。1990年開發速凍產品出口,打開了外銷渠道,種植麵積增加。1995年種植麵積達954公頃,2000年達1223公頃,為曆史最高。花椰菜主栽品種為上海申花等係列品種,溫州(樂清、瑞安)龍大、椰豐、成功等係列品種,種植的其他品種還有雪嶺、白雪、雪嶺1號等。1994年,逍林鎮種子種苗園藝場生產花椰菜雜交種,2001年後年生產申花3號、申花7號種子350—400公斤,種苗300萬株。1995年前,花椰菜在春、秋兩季種植,分別選用早、中熟品種。90年代後期,用晚熟品種發展冬季栽培,達到周年生產四季上市。花椰菜種植主要分布在宗漢、坎墩、掌起、逍林等鎮(街道)。

3. 青花菜。青花菜又叫綠花菜、西蘭花、莖椰菜,色澤鮮綠,質地嫩脆,風味清香,營養豐富。1985年長河一農戶引進試種,1988年速凍加工後試銷日本成功。1990年長河鎮種植100公頃。隨著外銷渠道的開拓,種植麵積不斷擴大。1996年全市種植192公頃,2000年種植983公頃,2003年達1335公頃左右。是年,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各國5000噸,成為浙江省青花菜主要種植和加工出口的縣(市)之一。沃土牌西蘭花被評為浙江省、寧波市名牌產品。2008年種植1121公頃,總產量21502噸。90年代前期,種植品種以東京綠和裏綠為主。1995—1999年主栽綠寶石城、山水和梅綠90。2000—2008年的主栽品種為曼陀綠、優秀、綠雄90等。種過的品種還有未來、綠魔力、綠帶、博愛1號和聖綠等。2001年,慈溪市蔬菜開發有限公司進行工廠化育苗供農民種植。青花菜種植主要分布在長河、新浦、龍山、周巷、掌起、庵東等鎮。

4. 番茄。別名西紅柿、洋柿子,營養豐富,色澤鮮豔,菜果兼用,生熟皆可。1935年前後宗漢街道新塘村有農戶種植。50年代初引進大紅番茄、早雀鑽等品種,采用溫床育苗,搭架栽培,番茄產量和品質提高,產品銷往上海、寧波市場,深受市民歡迎,種植逐步由宗漢向周邊擴散。1978年後,全市各地均有種植,麵積漸趨擴大。1987年全市種植216公頃,總產量7166噸。1997年,種植麵積擴大到392公頃,總產量13405噸。2008年種植588公頃,總產量28871噸。1988—1999年以北京早紅、早魁、早豐為主。90年代引進合作903,2001年從省農業廳引進以色列無限生長型番茄FA-189,2003年從寧波農科院引進櫻桃小番茄金玉(日本)、千禧(中國台灣)。2008年當家品種為903,主要搭配品種有FA-189、千禧、金珠等。其間,種過的品種有浙雜809、紅玫19、浙雜203、聖女、金玉、FA-516和博納等。

1983年,番茄試搭棚覆蓋栽培,每公頃產值15萬元。1987年,勝北鄉黎明、榮譽和久豐等村進行番茄秋栽。1999年新浦鎮種植秋番茄54公頃,每公頃產量達60噸。2005年,高王村農戶陳宗聽用再生法栽培無限生長型FA-189番茄,7月16日播種,8月27日定植,12月25日采收至次年5月;5月13日,砍去根基上部,留3—4個節位培養再生枝,7月采收。2008年,番茄大棚栽培麵積447公頃,露地秋栽33公頃,春栽107公頃。

番茄育苗,1988—1995年用土溫床或露地育苗,1996年後多為大棚兩膜育苗。為提高座果率,曾用“2.4-D”藥劑點花,目前均用防落素噴花。番茄在各鄉鎮都有種植,尤以城郊為多,主產區宗漢、滸山、逍林、周巷等鎮(街道)。

5. 茄子。別名落蘇,為慈溪傳統蔬菜,素有“常年老過口,茄糊莧菜頭”之說法。以炒食為主,也有蒸、醃、曬幹等食法,是夏、秋兩季的主要蔬菜。1978—1997年,多為露地栽培。1998年,采用大棚反季節栽培。2003年宗漢街道高王村一農戶種茄0.5公頃,每公頃產值96420元。2008年,全市種植459公頃,總產12853噸。1988—1994年以本地黑藤茄為主;1995—1999年主栽品種為寧波藤茄(黑藤茄經提純複壯)和杭茄係列;2005年,德清種子種苗有限公司育成慈茄1號(黑藤茄中選育),與杭茄係列成為主栽品種。其間,種過引茄1號、浙茄1號等。茄子有早春露地栽培、冬春大棚栽培和秋季栽培三種方式。1996年7月上旬,杭州灣鎮農技站試用紅茄秋季再生技術,9月初可采收上市。大棚栽培茄子,始花至盛花期噴防落素能提高座果率。各鎮(街道)都有種植,其中滸山、宗漢、逍林等鎮(街道)麵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