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蔬菜栽培技術發展
1978年至2008年間,蔬菜的栽培形式及育苗、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等技術有長足發展。
1. 栽培形式。
慈溪蔬菜傳統上均采用露地栽培方式。1978年後,地膜覆蓋及棚架栽培等方式逐漸引進。1982年,滸山鎮石橋頭村一農戶用毛竹片搭成畦寬100—120厘米的小拱棚栽培番茄,初見成效。1983年又改建成畦寬100厘米、棚寬400厘米的中棚1334平方米,種植番茄、茄子獲得成功。1985年,市蔬菜辦引入9架鋼管大棚用於蔬菜育苗。同時毛竹大棚、地膜覆蓋栽培相繼發展。1991年,農業局綜合站批量經銷鋼管大棚,蔬菜大棚栽培逐步推開。1997年,在大棚內放養蜜蜂助蔬菜授粉。2001年,全市種植大棚茄子208公頃、菜椒161公頃、番茄269公頃,還種植部分大棚西瓜、夜開花、萵苣、大白菜等。2003年,全市西瓜大棚、小拱棚栽培分別為233公頃和433公頃,番茄大棚栽培267公頃。
通過設施栽培,作物成熟時間明顯提早。如菜用大豆地膜覆蓋栽培,收獲期比露地栽培提早5—8天;小拱棚加地膜覆蓋栽培,提早10—20天;大棚加小拱棚加地膜覆蓋栽培,可提前1個月收獲。番茄、茄子、西瓜等作物通過設施栽培,采收期延長至6—7個月。新浦鎮浦沿村一農戶,2007年種植大棚茄子333平方米,從5月上旬采收至10月,畝產1.5萬餘公斤。2008年,全市8種蔬菜大棚栽培達1573公頃。1995—1996年,慈溪市園藝園、龍山鎮東門外設施農業與水稻示範園區引進無土栽培技術,用營養液水栽培夜開花、草莓和西瓜,均獲成功。2001—2008年,慈溪市蔬菜開發公司進行蔬菜工廠化栽培,1.7公頃大棚內用東北泥炭和珍珠岩配成基質種植甜瓜、西瓜、黃瓜、番茄、生菜等。
2. 育苗技術。
20世紀30年代,境內已有農民應用育苗移栽技術栽培洋蔥。50年代初,有農戶自創土溫床培育番茄苗,育苗期提早,成活率高,秧苗健壯,被周邊農戶模仿,廣泛應用至20世紀70年代初。其間,多數農戶用河泥方格育苗。1978年後,引進小拱棚、大棚育苗技術,90年代廣泛應用,同時引進遮陽網培育夏秋季秧苗。1994年,市園藝園引進大棚電熱控溫育苗技術培育甜瓜秧苗,移栽期提前2個月。2001年後,蔬菜開發公司、滸農園藝研究所建溫室大棚進行工廠化育苗,培育甘藍、青花菜、甜瓜、西瓜、玉米、花椰菜、辣椒、朝鮮薊等秧苗。至2008年,兩單位培育各種蔬菜穴盤苗14158萬株,種植5335公頃左右。常見育苗技術有穴盤基質育苗和嫁接育苗2種。
穴盤基質育苗用東北泥炭3份、珍珠岩1份配成基質。每立方米基質中均勻拌入過篩的過磷酸鈣1公斤或三元複合肥2.5—3公斤。將基質裝入穴盤(穴盤長55厘米,寬28厘米,有50穴、72穴、108穴和128穴等規格),壓穴後移入苗床。按季播種,每穴1粒,少量播2粒作備苗。播後均勻覆蓋厚0.2厘米左右拌有40%霜疫淨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珍珠岩。采用穴盤基質可培育各種蔬菜、瓜果秧苗。
嫁接育苗技術常見用於西瓜苗。2001年,市園藝園用葫蘆作砧木,嫁接培育西瓜苗1萬餘株,種植後枯萎病防效90%以上。2002年,滸農園藝研究所在連棟大棚內,用基質培育西瓜嫁接苗,至2008年共生產685萬株,種植1304公頃。育苗方法為:將作砧木的葫蘆催芽後播於穴盤基質或營養缽中,每穴(缽)1粒。西瓜在葫蘆播後7—10天催芽,密播於苗床或平盤(無穴孔)。葫蘆出土7—10天(一葉一心),西瓜苗出土2—3天(子葉平展,心葉尚未發生)時,用插接法嫁接。嫁接後5—7天,苗床保持飽和濕度和控製溫度促進愈合,後漸通風煉苗。
3. 科學施肥。
20世紀70年代,蔬菜以人糞尿、灰肥、廄肥等有機肥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化學氮肥開始應用於蔬菜作物。後由於偏施化學氮肥,導致蔬菜品質和抗逆性下降。1983年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義四、洋山鄉進行榨菜氮鉀配比試驗,每公斤氯化鉀增產榨菜鮮頭15—16公斤,同時有效降低榨菜空心率。1988年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開展榨菜平衡施肥法研究,通過減氮、降磷、增鉀,三要素平衡協調,令榨菜增產9%,1989—1990年周巷區推廣438公頃。此後二元、三元複合肥開始廣泛應用於蔬菜生產。90年代,有機肥逐漸減少。1998年,市汙水處理廠生產“功益”牌有機無機複合肥,在榨菜、西瓜、蘿卜、包心菜、馬鈴薯等多種蔬菜上應用。2002年,中慈生態肥料有限公司開發蔬菜專用肥,在慈溪推廣。2001年,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引進“農哥大”複合生物肥料在毛豆上試驗,對促進生長、增加產量作用明顯。2002年,用寧波市銅業總公司生產的銅渣硫矽本肥在青花菜上試驗,無增產效果。2007年,橋頭鎮綠基蔬菜農場發現非結球芽甘藍缺鈣症,噴施“鈣寶”後症狀消失。
蔬菜用肥量(指標準肥)一般每畝1萬—2萬公斤,因種類不同相差懸殊。2006年對種植麵積較大的甘藍、青花菜、西瓜、菜用大豆四種作物進行調查,28戶農戶平均每畝施複合肥41.9公斤、尿素21.3公斤、過磷酸鈣21.7公斤、有機無機複合肥126.8公斤、畜肥887公斤、餅肥15.5公斤。蔬菜施肥分基肥和追肥。基肥種類,20世紀80年代蠶豆用過磷酸鈣作底肥,其他蔬菜用腐熟畜糞肥和草灰等土雜肥。90年代部分高效蔬菜如大棚茄子、番茄等施用餅肥。21世紀,開始應用“中慈”、“功益”等有機無機複合肥及無機複合肥。2005—2008年調查結果顯示,基肥用量一般占總用肥量的50%左右,最高79%,最低16%。基肥一般結合翻耕或開溝施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追肥以化學氮肥和人糞尿為主,後推廣施用磷鉀肥,20世紀多用三元複合肥。西瓜、番茄、茄子等露地栽培追肥一般2—3次,雨前撒施或澆施,重肥采用開溝或打孔深施。大棚栽培多為6—8次,一般結合中耕或抗旱澆施。
4. 灌溉技術。
蔬菜一般采用澆灌或溝灌。傳統澆灌用糞桶料勺從江河汲水人工澆潑。溝灌一般用於旱情較嚴重時,用木製水車從江河汲水灌溉。20世紀70年代後,大多用抽水機進行溝灌。1978年後,灌溉設備設施不斷更新,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人工澆灌僅用於農戶零星菜地,人工溝灌幾近消亡。1995年,慈溪市園藝園從浙江省農業廳作物局蔬菜科引進滴灌、微噴灌設施和技術,應用於蔬菜育苗和葉菜類、西瓜生產。滴灌、微噴灌技術可省工省力節水,並可結合施肥,在大棚生產中推廣應用。 2008年,全市蔬菜應用噴滴灌技術759公頃。
5. 病蟲防治技術。
蔬菜病蟲種類多,大多以蚜蟲為主。1978年後,隨著新品種的不斷引進和種植方式的更新,蔬菜病蟲發生種類增多,危害加重。1994年,市植物檢疫站在菜豆上發現美洲斑潛蠅。1995年,市園藝園在甜瓜上發現蔓枯病。1996年,發現黃足黃守瓜幼蟲危害甜瓜根係,令整株枯萎死亡。2003年,市監測中心在市氣象站花木基地發現B型煙粉虱。2005年10月,市監測中心在坎墩發現大白菜萎蔫病,株害率24%,嚴重麵積達70%以上。2006年7月,滸山萬畝畈騰華公司番茄地發現番茄黃花曲葉病毒病株,發病率10%—20%,半個月後發病率達100%。2008年9月24日,市農技中心在周巷鎮三江口村、掌起鎮綠葉農場分別發現芹菜軟腐病和大蔥軟腐病。
1985年,慈溪開展無公害蔬菜病蟲綜合防治研究,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篩選出抗、耐病蟲良種津研係統的黃瓜,上海茄門和加配係統的甜椒,雜交大白菜,“供給者”、“優勝者”四季豆等45個品種推廣,並選用微生物農藥,使用低毒高效低殘農藥,嚴格掌握7—10天的用藥安全間隔期。1988年實施“無公害蔬菜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推廣應用”豐收計劃,編印《無公害蔬菜技術谘詢問答》小冊子,拍攝《慈溪無公害蔬菜》科教片,至1989年在市一、二線蔬菜基地和18個鄉鎮推廣839公頃,1680公頃次。同年開展榨菜病毒病防治效果試驗研究,采用以避蚜治蚜為重點,適期播種、科學施肥、抗旱防病等綜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達58.46%。1997年,研究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的發生危害規律和防治技術,開展以性信息素為主的性引誘預測預報技術,采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紋夜蛾、甜菜夜蛾,防蟲網覆蓋避蟲,頻振式殺蟲燈殺蟲,以及芋艿葉片、鹽地鹹蓬(海龍頭)等植物誘集人工滅卵等技術,篩選出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推廣。至1999年推廣39254公頃次。
2001年,啟動蔬菜重大病蟲無害化治理工程,摸清鮮食蠶豆、綠花菜、甘藍、菜心、白毛豆、蔥、菠菜、番茄、茄子等十多種蔬菜主要病蟲的發生種類與規律,開展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研究,製訂《榨菜生產技術規程》、《綠花菜生產技術規程》、《菜用大豆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操作規程》和《結球甘藍病蟲無害化治理技術操作規程》等技術標準,建立蔬菜重大病蟲無害化治理綜合技術推廣體係。至2003年,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0.67萬公頃,累計推廣無害化治理技術2.59萬公頃,推廣頻振式殺蟲燈300多盞,新型手動噴霧機WS-16衛士1200台,防蟲網85萬平方米。項目實施區化學農藥使用量下降20%。2003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示範區蔬菜分期抽樣檢測,顯示農殘超標率明顯低於同期市場品種。2003年,該項目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2001—2008年,全市應用昆蟲誘捕器8萬套,防蟲網580萬平方米,殺蟲燈670盞,黃色黏蟲板6.5萬張,蔬菜害蟲無害化治理92533公頃次。
五、蔬菜產業化經營
1978年以後,蔬菜品種和產量不斷增加。20世紀80年代中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蔬菜播種麵積擴大。1988年,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的播種麵積比例為1∶0.5∶0.33∶0.28。2008年,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的播種麵積比例為1∶0.15∶0.24∶1.1。蔬菜種植麵積明顯增加。政府引導、指導、扶持農民合作經營,發展服務組織,實行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1996年,市政府提出農業生產走產業化路子,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蔬菜加工和銷售,推進各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發展蔬菜產業化經營。2008年全市形成以創彙蔬菜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蔬菜專業生產經濟組織、生產基地、農業示範園區、蔬菜加工企業等實體應運而生。
1. 專業生產經濟組織。
至2008年,種植業合作社74家,其中規模較大或有一定知名度的蔬菜專業生產經濟組織有:1995年創辦的華明(黃花梨、蔬菜)合作農場,1998年成立的慈溪市農業產業(含蔬菜)協會,1999年成立的勝山大山菜豆專業合作社,2000年成立的慈溪市種子種苗(含蔬菜)協會及勝山農業產業(含蔬菜)協會,2002年成立的慈溪市菜豆協會,2005年成立的百姓蔬菜專業合作社、周巷鎮蔬菜醃製協會及掌起鎮農業產業(含蔬菜)協會,2006年成立的慈溪市農民專業(含蔬菜)合作社聯合會及宗漢農業產業(含蔬菜)協會,2008年成立的慈溪市農產品(含蔬菜)經紀人協會等。
2. 生產基地。
為形成產業優勢集群,提高產業化程度,國家、地方、企業紛紛建立專業生產基地。1995年後,各地根據種植習慣和傳統特色,紛紛建立創彙蔬菜、榨菜、大白菜、雷筍、青花菜、西瓜、蠶豆等基地。辣椒等蔬菜種植達萬畝以上。2002年,全市確定創彙蔬菜為基地主導產品,對百畝以上連片基地給予政策扶持。
3. 農業示範園區。
2000年被命名為“浙江省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滸山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有15280平方米智能化大棚溫室,4公頃連棟大棚,100公頃鋼管大棚,67公頃噴滴灌設施,1000噸級低溫冷庫及500噸級保鮮冷庫各一座。配有生物組培實驗室,具備年產種苗1500萬株、雜交蔬菜種子70公斤、常規蔬菜種子250公斤的生產能力。2002年,由寧波慈溪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立長河蔬菜生產基地,麵積達927公頃,內設種子種苗繁育區、設施生產區、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區、產品加工區、綜合服務區等。
4. 蔬菜加工企業。
農產品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產品銷售,帶動農業生產發展,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環節。慈溪曆來有醃製蔬菜食用的習慣。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下屬加工廠、村辦廠和家庭作坊,將榨菜、雪菜、大頭菜等蔬菜,進行人工醃製或曬幹後在市場上銷售。1988年,蔬菜生產有較大發展,全市有蔬菜加工廠83家,冷凍廠、脫水廠各一家,冷庫7座。1992年,全市鎮(鄉)辦、村辦、聯辦蔬菜加工廠發展到97家。
市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創建於1992年。公司占地20公頃,建築麵積5.5萬平方米,是一家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股份合作製企業。公司固定資產3518萬元。擁有兩座2000噸級保鮮冷庫及恒溫車間,一條年產1000噸脫水蔬菜生產線、兩條年產5000噸保鮮蔬菜生產線、一條年產1000噸醃製生產線、兩條速凍能力為每小時5噸冷凍生產線和一座1000噸冷庫。主要生產速凍、脫水、保鮮、醃製蔬菜四大係列5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國內大中城市,進入沃爾瑪超市,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諸國及歐美市場。其生產的“沃土牌”西蘭花被命名為浙江省名牌產品,“園藝牌”脫水甘藍、西蘭花、速凍蠶豆被認定為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1994年,台灣國際永聯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美元,建立慈溪永進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生產速凍、脫水蔬菜等。蔬菜初級加工逐漸向精深加工發展。
2000年後,蔬菜加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03年,政府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規模,增強加工能力,提升產品檔次。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00多家,其中工商企業投資65家,投資額2.65億元,形成脫水、烘幹、速凍、醃製、保鮮等係列蔬菜加工產品。至2008年全市先後命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8家,培育扶持一批苗子型企業,形成農產品加工梯隊。農產品加工產品從傳統蔬菜醃製品、幹製品,發展到蔬菜保鮮調理食品、脫水甘藍菜、保鮮西蘭花等。精深加工類蔬菜產品,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