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韭菜。以青韭、韭黃和韭花供食,根、籽可入藥。一次播種,多年生長,多季收獲,周年供應。20世紀20年代,境內已有韭菜種植。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高王鄉為中心,形成韭黃(芽)生產基地,遠近聞名。逍林、三北等鎮亦有少量種植。1989年全市種植韭菜299公頃。1999年三北鎮一農戶組建長青韭菜專業合作社,同年宗漢鎮一農戶建立聯興韭菜種子有限公司從事韭菜生產和種子繁育。產品主銷寧波市場,並通過寧波市場轉銷全國各地。韭菜主產品有青韭和韭黃。露地栽培一般采收3次青韭和一次韭黃,逍林一帶習慣采收韭花。1999年采用棚栽,年收韭菜5—6次,667平方米產量高達1萬餘公斤。
韭黃為在黑暗條件下對韭菜進行軟化而成。20世紀80年代采用露地培土軟化法,即在青韭收割後,用草片或瓦筒罩住韭菜墩,待韭黃長到30厘米長時收割,此法生產的產品群眾稱韭芽。1992年後,農戶待韭菜長到一定高度,將每墩韭菜頂端束攏,然後培土成壟,用蓋草、搭棚、黑膜遮光等方法將韭菜墩覆蓋,使韭菜軟化、黃化。此法生產韭黃產量明顯提高。
韭菜主產地為三北、周巷、觀海衛、逍林、宗漢等鎮(街道)。
7. 菜豆。菜豆又名刀豆、四季豆、芸豆、梅豆。曆史上農戶零星種植供鮮食。1978年後種植麵積擴大,農戶除鮮食外,還可醃漬後曬幹食用。1984年慈溪冷凍廠引進新品種,在勝北鄉建立菜豆生產基地,速凍後出口日本。1987年全市種植342公頃,總產量2684噸。1991年種植麵積超667公頃。1993年種植1231公頃,總產量15378噸,為曆史之最,其中新浦鎮和周巷鎮北部(小安鄉)種植麵積占70%。2003年,範市、觀海衛鎮種植麵積逐年發展,而新浦鎮改種葡萄後種植麵積減少。菜豆有矮生和蔓生兩種,蔓生型產量高、效益好,2002年之前種植麵積占60%—70%。矮生型操作方便,2003年後種植麵積擴大,2008年占70%—80%。菜豆可春播或秋播。菜豆產地主要分布在龍山、周巷、觀海衛、橋頭、掌起等鎮。
8. 大白菜。可鮮食,亦可加工醃漬,為慈溪冬季主要蔬菜。清光緒《慈溪縣誌》載有“浙東西皆有”。《餘姚六倉誌》記載“乾隆時始有”。1978年前,大白菜主要種植在農民自留地。之後,生產隊集體耕地種植大白菜麵積逐漸增多。為保證大白菜(膠菜)的質量和產量,有關部門及個體戶直接到山東采購種子。慈溪大白菜在滬浙等地區享有盛名。1987年,全市大白菜種植1000公頃,總產量52360噸,90年代初麵積穩定在830—1100公頃。21世紀後,隨著蔬菜新品種的不斷引進,大白菜種植麵積逐漸減少。大白菜多為露地栽培,一年兩季。秋冬季8月中旬至下旬播種,9月上旬至中旬移栽,11月至次年1月收獲。春夏季於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育苗,3月下旬移栽,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收獲。主要分布在坎墩、勝山、庵東、新浦和崇壽等鎮(街道)。
9. 白菜。含青菜、小白菜、油菜和小鬆菜等。1978年前種植麵廣而分散,是慈溪四季上市量最多的一種鮮食蔬菜。1998年,龍山綠珊果蔬農場從浙江省外貿公司引進小鬆菜“極樂天”種子40公斤,連片種植7公頃。2005年,海通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小鬆菜出口日本。2000年前白菜主要為春、秋兩季種植,露地栽培,育苗移栽。夏白菜一般直播,以采收小菜為主。2000年後一年四季都有栽培。小鬆菜3—4月或8—11月初撒播,播後40—45天收獲。
10. 芹菜。芹菜又叫旱芹、蒲芹,食用鮮嫩葉柄。因具獨特的芳香味和藥理作用,為群眾所喜愛。2000年前采用露地栽培,7月下旬至10月初直播或育苗移栽,10—11月收獲。2000年後,采用大棚設施栽培,夏天覆蓋遮陽網,冬天蓋薄膜保溫。6月至次年3月播種,9月到次年6月收獲。芹菜分散零星種植,滸山街道和周巷鎮周西社區、路橋、三江口等村連片種植,麵積較大。
11. 莖用萵苣。莖用萵苣別名萵苣筍、香烏筍。可生食、炒食,是慈溪蔬菜淡季中的主要蔬菜。莖用萵苣有春萵苣和秋萵苣。春萵苣9—10月播種育苗,次年2—3月收獲。秋萵苣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種,10月初開始收獲。主產地滸山、宗漢、周巷和坎墩等鎮(街道)。
12. 辣椒。慈溪種植的辣椒有羊角椒(也稱辣茄)和甜椒(也稱菜椒、青椒、燈籠椒)。羊角椒一般作調味品鮮食,老熟紅果加工成椒幹、椒粉、鹹椒等。甜椒果肉厚而脆,多作炒食。曆史上慈溪辣椒種植以自食為主,20世紀70年代後期製成幹果出口日本、新加坡、斯裏蘭卡等國。1995年前辣椒露地栽培。1996年菜椒采用地膜和大棚設施栽培,2000年後地膜栽培麵積約占50%,小拱棚、大棚栽培約占5%。青椒一般在謝花後20—25天采收,幹椒則待果實充分紅熟後分次采收。主產地崇壽、周巷、附海、範市和庵東等鎮。
13. 大頭菜。清光緒《慈溪縣誌》中已有記載。其葉和肉質根均可食用,肉質根還可加工成紫香菜、醬大頭菜、什錦菜等。20世紀60年代曾作為替代糧食的主要蔬菜,集體土地及農民自留地大麵積種植。70年代後,種植麵積減少,作醬菜或鮮食。80至90年代,坎墩街道五塘新村200多農戶加工紫香大頭菜,年加工150餘萬公斤。90年代初,大頭菜多套種在棉花行間,中期起逐步改為純作。一般8月底播種育苗,10月初移栽,12月收獲。主產地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坎西(紹興舍自然村)、直塘和孫方等村,新浦、勝山、崇壽、宗漢等地也有少量種植。
14. 榨菜。榨菜為莖用芥菜的習慣稱呼,以膨大的肉質莖醃製加工後供食,是慈溪冬季重要蔬菜之一。1978年後,榨菜加工後遠銷海內外。榨菜栽培一般於9月底至10月初播種育苗,11月上中旬移栽,4月初開始收獲。榨菜需肥量大,喜磷鉀肥和硼肥。病毒病是影響榨菜產量的主要病害,采用防蟲網育苗切斷疫源,效果甚佳。榨菜主產地周巷(原建塘、小安、義四鄉)、崇壽、庵東和觀海衛等鎮。
15. 雪菜。對蘖芥和花葉芥的習慣稱謂,又叫雪裏蕻、彎頭菜。清雍正時已有記載,新中國成立後民間廣有種植。醃製加工成鹹菜或製成黴幹菜、筍幹菜後食用,色鮮氣香味鮮美,為甬、滬一帶市民所喜愛,出口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雪菜一年種植兩季。冬雪菜8月下旬至9月初播種育苗,9—10月上旬移栽,11—12月收獲。春雪菜在10月1日前後播種育苗,11月上中旬移栽,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收獲。采收前20—30天終止施肥,以免植株過嫩,不利醃製保存。主產周巷、庵東、崇壽、坎墩、新浦等鎮。
16. 茭白。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慈溪調劑春秋蔬菜的主要品種。1978年前,僅在小河、池塘邊及低窪田種植。1989年種植麵積10公頃。1990年後部分稻田改種茭白,最多時的1998年達402公頃。茭白多年生栽培,一般年收一季。90年代後期改為一年一種,年收雙季。單季茭一般在3月下旬至清明前後定植,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采收。雙季茭於4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10—11月采收。冬季割墩清田,冬至前後搭小拱棚覆膜,5—6月采收。主產地橫河鎮長大村和觀海衛鎮鳴鶴一帶,掌起、橋頭、匡堰等鎮也有少量栽種。
17. 黃瓜。黃瓜又名胡瓜,俗稱青瓜,宜炒食、冷拌和醃製,也可生食。1978年前種植很少。之後,黃瓜漸成餐桌上的搭配蔬菜和休閑瓜果,種植麵積漸增。1988—1996年,年均種植70餘公頃。1997年,乳黃瓜(即幼嫩黃瓜,瓜長10厘米,橫徑2厘米,重22克左右時收摘)醃製加工成的小醬瓜,國內暢銷,並出口東南亞,麵積增加到150公頃。90年代後期,品種更新,上市季節延長,產品受消費者青睞,2008年,種植314公頃。1988—1995年采用地膜栽培,90年代後期,部分農戶開始大棚栽培,但麵積不大。地膜栽培的黃瓜,3月下旬播種,大棚加小拱棚育苗,移栽開花後7天可采收“乳黃瓜”,20—25天采摘成品瓜。黃瓜生長期須重視霜黴病防治。黃瓜主產地有周巷鎮三江口、小安和海江等村。
18. 冬瓜。冬瓜是慈溪曆史悠久的傳統菜用瓜。可鮮食,也可醃製。冬瓜是7—9月間的“補淡”蔬菜,價廉物美產量高。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種,小拱棚育苗,4月中下旬(5—6片真葉)移栽,開花後50—60天收獲。主產地坎墩、勝山等鎮(街道)。
19. 南瓜。南瓜以鮮食為主,亦作休閑食品。1978年前零星種植在房前屋後、河塘雜地,麵積較小。2000年,新浦一帆蔬菜農場從廣東汕頭市金韓種業有限公司引進“蜜本”南瓜,種植2公頃,每公頃產37.5噸。因管理方便,成本又低,種植麵積逐年擴大。南瓜於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小拱棚育苗,移栽後於7月上旬開始采摘至9月中旬。2008年,新浦一帆蔬菜農場秋栽南瓜2公頃,7月10—20日直播,9月20日—10月20日收獲。主產地觀海衛、附海和新浦等鎮。
20. 瓠瓜。俗稱夜開花,種植麵積較少,零星種植為主,爬地栽培。3月上旬播種育苗,4月上旬移栽定植,5月中旬至7月初采收。2000年後有的農戶采用大棚栽培,2月上旬播種,3月上中旬定植。
三、蔬菜耕作方式變化
慈溪農戶習慣將蔬菜套種在春糧行間,以充分發揮有限耕地的利用率。1978年後,蔬菜套種大麵積增加,種植蔬菜成為農民副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由於政策的放開,蔬菜傳統耕作方式發生很大變化。1984年後,出現棉花、蔬菜間套製,一年1—3熟。也有的農戶開始在春糧或棉花收獲後種植純地蔬菜。一般有蠶豆套種西瓜、套種秋玉米、間作秋大豆,春糧套種棉花、間作花生、連作蔬菜,春糧套種玉米(大豆)、連作秋菜等方式。商品蔬菜基地實行蔬菜連作製。20世紀80年代後期,蔬菜種植麵積逐步擴大,一年多熟,新的耕作製度不斷形成,常見的有以下11種耕作方式。
1. 辣椒連作雪菜連作青花菜。
辣椒2月中旬異地播種育苗,4月下旬移栽,7月上旬至8月上旬收獲,畝產2200公斤左右。雪菜8月上旬異地播種育苗,9月上旬移栽,10月中旬收獲,畝產2000公斤左右。青花菜10月上旬異地播種育苗,11月上旬移栽,次年4月上旬收獲,畝產1500公斤左右。
2. 菜用大豆連作小白菜(兩熟)連作結球甘藍(青花菜)。
菜用大豆選早熟品種,小拱棚加地膜栽培,2月下旬直播,5月下旬收獲。小白菜5月上旬異地育苗,5月下旬移栽,6月下旬收獲。6月上旬第二茬小白菜異地育苗,6月下旬移栽,7月下旬收獲。結球甘藍(青花菜)7月下旬異地播種育苗,8月中旬移植,11月下旬收獲。
3. 西瓜連作雪菜連作榨菜。
西瓜3月中旬異地播種育苗,4月中旬移栽,7月上中旬收獲,畝產2200公斤左右。雪菜8月上旬播種育苗,9月上旬移栽,10月中旬收獲,畝產2000公斤左右。榨菜10月上旬異地育苗,11月上旬移栽,次年4月上旬收獲,畝產2500公斤左右。
4. 蠶豆套種西瓜連作大白菜。
蠶豆於霜降前後套種於大白菜兩側,翌年5月上中旬摘鮮,畝產500公斤左右。西瓜3月底至4月初異地播種育苗,4月底至5月初移栽,7月上中旬收獲,畝產2000公斤左右。大白菜8月下旬至9月初播種,12月至次年1月收獲,畝產3000公斤左右。
5. 榨菜連作豇豆連作菜豆。
榨菜9月底10月初播種,11月上中旬移栽,4月上中旬收獲,單產2500公斤左右。豇豆3月底4月初異地播種育苗,4月中旬移栽或4月20日後直播,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收獲,畝產5000公斤左右。菜豆8月10日左右直播,10月上中旬收獲,畝產3000公斤左右。
6. 雪菜連作黃瓜連作豇豆。
雪菜9月底10月初播種,10月底11月初定植,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收獲,畝產3500公斤左右。黃瓜3月上中旬營養缽育苗,4月中旬雪菜收後移栽,5月底至7月中旬采收,單產5000公斤左右。豇豆7月上中旬黃瓜收後直播,8月下旬開始采收至10月,畝產4500公斤左右。
7. 雪菜連作扁豆連作菠菜。
雪菜10月上旬播種育苗,11月15日左右移栽,次年4月10日前收獲,畝產3000公斤左右。扁豆3月底前營養缽異地播種育苗,4月15—20日移栽,5月中旬始采鮮莢至9月初,畝產3000公斤左右。菠菜於9月10日前直播,10月15日始收,畝產2500公斤左右。
8. 蔥連作菜用大豆連作青花菜。
蔥用莖根於11月20日移栽,4月上旬收獲,畝產2000公斤左右。菜用大豆4月中旬直播,7月10日收獲,畝產500公斤左右。青花菜8月上旬播種,9月上旬移栽,11月中旬收獲,畝產900公斤左右。
9. 大棚芹菜一年三熟。
第一茬選“台灣2號”西芹,1月上旬至3月直播,出苗後45天定植,4月上旬至6月采收。第二茬選“寶大黃心芹”,5月初至7月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苗齡45—50天時移栽,8—9月采收,生長期全程覆蓋遮陽網。第三茬選用“青芹”等品種,9—10月播種,苗齡30天時移栽,10月下旬蓋膜,12月至翌年1月采收。三熟芹菜畝產一般為:第一茬5000—6000公斤;第二茬3000公斤左右;第三茬3000—4000公斤。
10. 大棚萵苣連作番茄。
萵苣9月上旬播種,10月上旬定植,10月下旬蓋膜,次年1月上旬至2月上旬收獲,畝產4000公斤左右。番茄選無限生長型品種,11月中旬異地播種育苗,於萵苣收獲後的1月下旬至2月上旬移植,5月中旬至7月中旬采收,畝產7500公斤左右。
11. 大棚番茄(茄子)連作花椰菜。
大棚番茄、茄子品種分別選用“FA-189”、“杭茄3號”等,播種時間分別為9月25日—10月20日、9月上中旬,定植時間分別為10月25日—11月20日、10月中下旬,始收期分別在次年2月底至3月初、1月上旬,終收期分別在6月30日、6月中旬。番茄、茄子畝產量分別為5500公斤和3000公斤左右。花椰菜選“溫州係列”品種,6月10—25日異地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7月10—25日移植,9月10日—10月10日收獲,畝產14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