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坎墩“春光越劇團”
◎阮萬國
坎墩形成集鎮比較早,在晚清就有了“十裏橫塘住萬家”的規模。隨著人口的集聚和商貿的繁榮,民間文化藝術的底蘊也豐厚起來,作為寧波第二大的地方戲——餘姚灘簧,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坎墩發祥,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有“紹興大班(紹劇團)”、“的篤班(越劇團)”、“灘簧班(姚劇團)”等民間業餘組織,且演出活躍。20世紀70年代,春光越劇團也像其他各劇種的民間業餘劇團一樣,粉墨登場,辦得紅紅火火,不僅聞名三北大地,而且在周邊縣市也頗有影響。這支業餘文藝團體,不但為人們生活帶來了精神享受,還為省市一級文藝事業培養和輸送了人才。
20世紀80年代,經過“文革”浩劫的中國大地,首先在農村實行了改革開放,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與對物質的需求一樣強烈,單一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和“革命樣板戲”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多樣性的精神需求,人們希望欣賞到更貼近自己生活和習慣的文化藝術。尤其是地處江南的人們,對由江南小調演變而來的越劇,更有親近感。當時,上海越劇院演出的電影《紅樓夢》公開放映之後,人們像久旱逢甘雨一樣,對越劇藝術欣喜若狂,如醉如癡。
坎墩羊路頭村的業餘文藝愛好者,組建了“群英越劇團”,在本地演出,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也激發了鄰近的鄭家甲大隊(坎中村)幹部們的熱情。鄭家甲大隊主要幹部鄭家賢、唐銀祥根據本村也有不少男女青年會樂器,也能唱“革命樣板戲”、歌曲和民間小調,有演藝特長的情況,倡議在大隊領導下組建一個業餘的越劇團,來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977年春夏之交,春光越劇團成立。由推拿醫師胡家根任團長,商店職工胡仲宇為主胡(司樂),大隊廠會計姚德富為編導,沈成巨為團委,學校音樂、美術老師於鳴為作曲、布景、配樂。挑選本村莊具備演唱條件的二十餘名男女青年為演員或樂器手,利用晚上和下雨天的休息時間,進行排練,從錄音機裏學唱腔,從電影中模仿動作,並陸續開始演出,很受觀眾喜歡。後來,群英越劇團主要演員杜雅娣、鄭華芬的轉入,令春光越劇團的演藝水平得到了提升,在群眾中的知名度又一次提高。
辦團初期,全團演職人員信心百倍、齊心協力,每天晚上,無須通知,自覺聚集在一起,也無遲到早退的散漫現象。那時,劇本都要靠鐵筆在鋼板上刻寫蠟紙,用油墨印刷,紙張也是薄而脆的劣質紙。許多樂器和服飾都要演職人員自己掏腰包購買,尤其是服飾的布料,演員們還要占用家裏有限的布票,自己聘請裁縫師傅製作。有的拿來家裏的木料,自己做道具,畫布景,大家都是無私奉獻,決心把劇團辦好。
導演與演職人員共同探討劇情,分析人物性格,相互之間摸索演出動作、表情,一遍遍地做演示,甩水袖、移碎步、轉身段,等等。演員學得認真投入,樂隊人員板眼緊扣,時常引來圍觀群眾的嘖嘖讚歎,從而更增強了演職人員的排練信心。尤其是在一個劇目練到彩排時,觀看的群眾把大隊倉庫的排練間擠得水泄不通,窗外、門口也有成群的群眾張望。
民間劇團往往都喜歡演“露頭戲”。因為“露頭戲”不確定曲譜,也不確定唱腔的設計,更沒有固定的劇目,容易學會,演員也無須功底,見效快,隻要導演指定角色,講一遍戲的劇情,即可上台演出,唱腔、說白由演員自己發揮,唱到哪裏算哪裏,演到哪裏就哪裏,時間一到,就算演完。什麼“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小生做狀元”,演藝重複、類同,千篇一律、千人一麵,不講究演出技巧。
為了不負眾望,力求提高演出水平,春光越劇團決定演本子戲,定譜、定腔、定劇本,改掉隨隨便便就唱的“露頭戲”。為了學好《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劇目,在練唱段時,將曲譜抄寫在大張的白紙上,掛在牆壁上,讓演員和樂隊人員共同看著曲譜,由音樂老師逐字逐句地教唱和演奏,使演員和樂隊人員既學會了唱腔,也提高了識譜能力,為劇團以後高質量的演出打下了紮實基礎。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大半年的時間,春光越劇團的名聲大振。演職人員從以本村為主逐步擴充鄰村、鄰鎮(鄉)有演藝能力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生、旦、花、醜角齊全,可謂是人才濟濟。演出範圍越來越廣,場次越來越多,觀眾的好評也紛至遝來,劇團取得了旗開得勝的局麵。
為了讓劇團上檔次、演出活動能有序運作,劇團還製訂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例如,排練紀律、財務製度、演出規定、作息製度和生活紀律等等。同時,還把這些規章製度認真落實,利用排練後的小結、對外演出前和演出回來總結會議的時間,對照檢查,及時糾正缺點和陋習,做到警鍾長鳴,好人好事得表揚,鼓勵了演職人員的士氣,端正了劇團的風氣,確保了劇團管理的規範化,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公平合理,充分發揮全團人員的積極性。
為了提高演職人員的藝術水準,在大家互幫互學、團結合作的基礎上,劇團還利用上海靜安越劇團來慈溪演出的機會,多次組織觀摩學習,把她們的一招一式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負責美工的於鳴老師,在觀摩的同時,描繪布景草圖,為改善劇團的布景不辭辛勞。還采取“請進來”的辦法,邀請靜安越劇團的演員(琴師)賀孝忠老師來劇團指導。除此之外,還邀請寧波鎮明越劇團的演職人員來坎墩,生對生、旦對旦,手把手、麵對麵地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