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慈溪越劇團

◎章均立

越劇是浙東人民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一個劇種。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葉,就有著名越劇演員趙瑞花、魏素雲、葉彩金等來慈溪演出。但當時的越劇,演唱形式較為原始,伴奏樂器也極其簡單,人們習慣用“的篤班”稱之。後來受其他劇種搭台演出的影響,逐漸由遊散型向數人結集型轉化,鄉間也開始出現“紹興文戲”、“女子紹劇”的稱謂,這便是越劇團的雛形。1944年寧波的越劇戲班來範市鎮演出,從此越劇在慈溪有了更廣泛的傳播。1947年周巷人沙家申在精忠沙黃村創建“浙紹第八舞台”,演出傳統越劇《雙珠花》、《何文秀》,成為慈溪第一個民間越劇表演團體。

1949年5月,慈溪解放,百業更新,各地掀起興辦業餘劇團的高潮,其間,最有影響的是活躍在慈城鎮的“慈溪縣和合姐妹劇團”。該團原名“和合舞台”,組建於1949年底,由王才標、王任仁、袁國暢、袁金泰等四人創辦,係屬老板控製的私人劇團。1951年5月改名為“和合劇團”,由楊潭鳳任團長,吳笑笑、張廷鳳任副團長。1951年底,劇團擺脫老板控製,更名為“慈溪縣和合姐妹越劇團”,選舉吳笑笑為團長,張少鵬為副團長,時有演員30餘人,歸文化館領導。經過“一化三改造”後,演員的個人服裝、行頭,都折價歸集體,經濟上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演出所得收入是演職員的唯一生活來源,據老演員回憶:“最困難時每人每天隻發五分錢,演員白天上山拔草充饑,晚上照樣演出。”

1953年初,經省文化局批準,劇團升格為大集體性質,定名為“慈溪縣越劇團”,行政上歸縣委宣傳部領導,業務上接受縣府文教科指導。同年加入慈溪縣總工會。

1954年縣域轄區調整,縣城搬遷,劇團於次年遷址滸山,開始在城東天主教堂旁的一塊空地上落戶(今工人路泰興公寓),搭起一座草舍棚,權作劇團團部兼演出場地,觀眾席用毛竹墊以石塊鋪設而成,條件十分簡陋。不久遷至悅記道地的平房內(今上林坊內),後又先後搬至慈溪師範舊址(今上林中學內)、市府老招待所(今市府大會堂北側)暫住。當時有演職員工40餘人。張秀英(生)、丹桂紅(旦)、張少鵬(淨)、吳笑笑(醜)為主要演員(俗稱四柱頭)。上演的主要劇目有:《雙槍陸文龍》、《三氣周瑜》、《紅樓二尤》、《盤夫索夫》、《金黛萊》、《父子爭先》、《玉麵郎》、《冰娘慘史》、《唐知縣審誥命》、《好逑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等。並自編自導了《童釗仁》、《何巧娥》、《棉海銀花》等劇目,在上山下鄉、配合政治運動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方麵作出了一定成績。1956年,演員沈申兒赴省藝術學校進修。

1957年,在寧波地區首屆戲曲會演中,劇團自編自導的越劇傳統戲《相罵本》,榮獲劇本二等獎,還獲得導演獎和音樂獎,吳笑笑、袁月春又分別獲演員一等獎、三等獎。同年,喜劇《打麵缸》參加省戲曲會演,獲演出獎,演員是周銀菊、沈申兒、包玉英和楊毛毛。年底,劇團招收學員若幹,並送張惠君、鄭雅蓮、胡菊珍、李萍和楊星燦等赴甬,進越訓班培訓。

1958年,創作大型現代劇《童釗仁》。該劇以五洞閘二站農民童釗仁反對“刮五風”、“辦食堂”為素材,以童釗仁“翻身忘本”為中心思想。時隔不久,食堂全部垮台,大公社也隨之解散,童釗仁應省人民委員會之邀,赴杭州參加座談會,受到周建人等領導同誌的接見。

為提高藝術水平,演員們不辭辛苦,常在月下練功,借助月光照射的身影,觀察自己的身段和動作。這種苦練精神,曾被上海越劇院作為經驗介紹推廣。1958年的6月2日,在慈溪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副縣長陳旭作以“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為實現全縣1958年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鬥”為題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慈溪越劇團和曲藝人員,要繼續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經常下鄉,為生產服務”。這時期劇團仍靠自力更生,上山、下海、進鄉間,要自背行李、自運道具服裝。劇團以多演戲、演好戲為生計,通過增加收入,來提高和改善演職人員的生活。據演員回憶,最多時每天要演三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