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976年,陳水林、張繼榮先後創作越劇小戲《前進畈上》、《春暖花開》,參加了寧波地區的文藝會演。1975年3月30日劇團赴庵東演出,晚上裝台,胡大鈞同誌從9米處高空跌下,雖經醫院搶救,但終因傷勢過重而於次日因公犧牲,年僅35歲。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1978年6月15日“慈溪越劇團”複名,吳笑笑恢複團長職務,張少鵬、張秀英、丹桂紅、葉水琴等老演員先後回團擔任藝術指導。劇團開始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團長負責製,內設藝委會、工會、共青團等組織。藝委會由團長、編劇、導演、作曲、舞美設計、舞台監督、劇務後勤及主要演員等藝術骨幹組成。它的任務是:製訂劇團長遠業務規劃和年度演出計劃;選擇排演劇目和分配角色任務;組織排練和舞台演出的正常進行;組織練功和有計劃的觀摩學習,做好對青年演員的培養工作;抓好劇目的創作整理和改編,建立藝檔,積累和整理越劇藝術資料。是年底,經縣革委會同意,劇團招收新學員20名,為大集體編製。

1980年10月,上海市靜安越劇團來慈首演,著名演員戚雅仙、畢春芳等,對慈溪越劇團的演員進行了一對一的藝術指導。

鑒於越劇團落實私房政策,現住宿舍即將歸還處理的實際情況,縣計劃委員會於1981年6月22日發文,同意“另行擇地建造團部、宿舍700平方米和相應的道具裝卸停車場地,核定投資5萬元”。1982年秋,一座占地麵積為1183平方米的三層樓新團部,在滸山西街落成。工程開始於1981年9月,竣工於1982年11月,實際耗資9萬餘元,劇團無固定用房的曆史從此結束。

1976年至1983年,劇團編製不斷擴大,最多時職工人數竟達70餘人。演員張惠君(生)、鄭雅蓮(旦)、周依卿(旦)、陳利炯(生)、袁素貞(旦)等五人,享受主要藝術骨幹待遇。主要演出劇目有:《千重浪》、《洪湖赤衛隊》、《十五貫》、《不準出生的人》、《秦香蓮》、《血手印》、《沉香扇》、《三看禦妹》、《玉蜻蜓》、《莫愁女》、《十一郎》、《紅珠女》、《鴛鴦劍》、《淒涼遼宮月》、《五女拜壽》、《水冰心抗婚》、《龍鳳鐲》、《姐妹緣》、《血指奇緣》等。當時,劇團演出生意火爆,特別是《血手印》、《玉蜻蜓》、《莫愁女》等劇目的上演,在周巷大會堂,演出整整半個月,場場座無虛席;餘姚龍山劇院,日夜連演56場,天天爆滿;寧波大會堂演出時,要得到一張戲票須後半夜去排隊。據統計,從劇團成立至此,共有許大增、馬裕杏、吳朝忠、樓吉龍、岑誌浩、蔣猛艇、徐文文、華亦芬、胡杏鈿等9位男女演職員先後參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一員。1983年,演員周美玲、胡麗央赴省藝校學習,後被省小百花越劇團借調,赴香港演出。

1983年4月至7月,為響應文藝改革號召,劇團分成一、二兩團,一團基本人員27人,二團基本人員24人,奔赴各地作巡回演出。爾後重作調整,兩團合成一團演出。一部分演職員被調離,又新招了一批學員。新排演的劇目有《春江月》、《浪子夢》、《鴛鴦尺》等。1985年,葉保定、張金海創作的《康王告狀》獲浙江省第二屆戲劇節劇本二等獎。1986年,李道一、陳墨創作的《呂九娘》參加了寧波市第二屆戲劇節,主演胡麗央獲得優秀演員獎。

而後,由於劇場演出的不景氣,觀眾大幅度減少;又由於長期缺乏懂業務、善管理的領導人員,藝術骨幹短缺、行當不齊,隨著老演員結束演藝生涯,整體藝術表演水平明顯下降。1987年4月14日,縣人民政府發文撤銷劇團建製,所有演職員工均由勞動人事部門另作安排,其中陳麗炯、胡亞文、張菊珍和鄒建紅去了寧波市越劇團。

一個有著35個藝涯春秋的慈溪越劇團,就這樣退出了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