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寧波專員公署為興辦一個專區級的重點越劇團,以嵊縣藝術院越劇一團(原新昌越劇團)為基礎,抽調專區所屬各縣越劇團的優秀中青年演員和藝術骨幹,組建全民所有製的寧波專區越劇團。慈溪越劇團的3名演員沈申兒、包玉英、楊毛毛被選中。時年上虞越劇團遭大火,行頭被燒,人員走散,根據上級要求,劇團派出張傳鳳、王素娟等5位演員,撥出一部分服裝,予以支援。

1960年2月,演員範美英獲省1959年度文教方麵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1960年4月,慈溪越劇團借駐小山頂會堂辦起男女合演的越訓班。學員年紀隻有十三四歲,每天早起要吊嗓子、擱腿、下腰、打飛腿、鷂子翻身、對槍、走圓場。除了基訓和練唱外,還排練了折子戲《樓台會》、《拾玉鐲》、《盜仙草》、《碧玉簪》、《樊江關》、《別窯》、《大溪皇莊》、《打金枝》、《二堂訓子》和《搶傘》、《相罵本》等小戲。三年後順利畢業,與老演員、師姐一起挑起了劇團的大梁。該時期的主要演出劇目有:《海瑞上疏》、《雲中落繡鞋》、《桃花女太子》、《紅岩》、《於謙》、《霓虹燈下的哨兵》、《血淚蕩》、《三關排宴》、《雷鋒》、《仁義緣》、《社長的女兒》、《南海長城》、《八一風暴》、《南方來信》、《山鄉風雲》、《雙獅圖》、《轅門斬女》、《紅鬃烈馬》、《瘋狀元》、《楊八姐盜刀》、《三請樊梨花》、《穆柯寨》、《江姐》、《李雙雙》、《戰鬥的青春》、《劉胡蘭》、《黃浦江激流》、《紅色家庭》、《山花爛漫》、《黛諾》、《女駙馬》、《青草鬧堂》等。

1961年11月,為加強劇團編導力量,調入唐武聲。1962年5月,為提高越訓班學員的文化素質,縣文教局又從慈溪師範中挑選了章均立、陳烈猛、胡大鈞三位畢業生,充實到劇團擔任老師。是年底,章均立被送往寧波戲曲訓練班,拜吳林佬為師,學習戲曲鼓板指揮。是年又從省電影製片廠調來黃樹炎擔任劇團黨支部書記。1964年,上海越劇團支援汪凱麗、宣彩娣、趙蘭芳三名演員來慈溪,本團朱亞媛、蔣猛艇兩位演員則被送往省文藝學校進修。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劇團還分成大小兩隊,到各地作巡回演出。是年,由陸吾省編劇、楊星燦作曲的《探女》,參加寧波地區現代劇會演,獲演出獎和音樂唱腔獎。同時,還創作演出了反映本縣農業題材的大型現代越劇《銀海戰歌》。

1966年5月“文革”開始,在一片“砸爛女子越劇”的聲浪中,老藝人遭迫害,服裝道具被銷毀一空,演出被迫終止,劇團先後易名為“慈溪縣文工團”、“慈溪縣文宣隊”。直至1968年,才有零星的宣傳演出,翌年轉為全民所有製文化事業單位,由國家每年補助一定的事業經費,並改名為“慈溪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

1969年,在結束了對原女子越劇整編工作的基礎上,劇團分批吸收了一部分工人、貧下中農子弟和複退軍人,排練和上演了《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磐石灣》等京劇現代戲和《海島女民兵》、《豔陽天》等越劇現代戲。

1971年2月,縣文化局與縣工農五七大學在東山頭錦堂學校內,聯合舉辦京劇培訓班,學製一年,招收學員27人,由全縣各地推薦而來。因學員都是小學畢業生,故又稱“小京班”。開設的課程分為藝術和文化兩大類。藝術課設有基本功、身段、樂理、唱腔、武功、對話等六門課程,劇團先後派出張惠君、殷誌秀、黃思義、李勝利、李大爺等老師任教,文化課為初中一年級的語文和數學。在校學習半年之後,劇團擇優錄取了16名學員,其餘回原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