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我經曆的農產品訂貨會
◎ 阮萬國
從1982年到1985年,中共中央連續四年發了四個一號文件,都是關於指導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這四個文件集中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農村的一係列政策方針,每個文件各有不同特點和作用。前三個文件的曆史意義,以建立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製改革,實現農村第一步的改革。1985年的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其改革農村經濟體製的內容就大不一樣,改革觸及了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的深層,放開農產品價格,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徹底打破了計劃經濟的體製。這就是農村改革進入了第二步。
1985年,我還在勝北鄉人民政府當鄉長,國務院取消了在棉區實行了31年(1954—1984)的統購統銷政策。被計劃經濟束縛慣了,習慣於冬種春糧夏種棉花,統一上繳國家,隻會生產,不懂交易的農民,放開以後,感到茫然和恐懼,不知道種什麼,怎麼賣,到哪裏去找市場,顯得束手無策,不知所措。老百姓一時缺少了主意,普遍感到無奈,出現了什麼“集體生產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消極怨言。
勝北鄉地處江南杭州灣南岸,有耕地總麵積為13282.4畝,剔除社員自留地和其他作物機動地,國家計劃麵積為11584.3畝。其中,棉花種植指令性計劃麵積10807.6畝,4446農戶,總人口15037人,男女勞動力10981個,分11個生產大隊,170個生產隊。是慈溪縣(市)66個鄉(鎮)中平均規模以下的純種植棉花的地區。
我們鄉黨委、政府認為,在這個曆史性的大轉變麵前,首先要解決農民的思維模式,改變唯“生產型”的觀念,樹立會“經營型”意識;其次是為農民提供“種什麼”、“怎麼銷”的市場信息服務。我們一邊號召農民“不找市長,找市場”,一邊收集市場信息,籌劃舉辦“農產品訂貨會”,幫助農民落實銷售意向。
1985年初,鄉政府通過經濟聯合社(簡稱經聯社)的下設工業公司、農業服務公司、多種經營公司等三個經濟實體組織,充分利用農民推銷員隊伍,廣泛收集市場信息,主動與上海、杭州、寧波等周邊城市的副食品公司、糧油貿易公司和脫水廠等單位聯絡,了解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信息,努力使全鄉的生產納入城市“菜籃子”工程的采購基地。
全鄉112個農民推銷員,有34個擅長推銷農產品;鄉辦經營農產品的企業有5家,即農工商公司、醬菜廠、蜂業公司、多種經營公司、花木公司;村辦8家貿易貨棧,落實銷售的信息。
勝北是一個純農業鄉,辦公條件落後,集鎮上又沒有旅館,無法承接訂貨會的召開,我們通過縣多種經營辦公室牽線,借用慈溪縣人民政府招待所為場地,分別邀請了杭州保靈有限公司、杭州市土產雜品公司、杭州市艮山門蔬菜批發部、杭州市弄口蔬菜公司、杭州市彭埠脫水廠、杭州市筧橋脫水廠、杭州市幹菜批發部、杭州市弄口脫水廠、寧波罐頭食品廠、寧波罐頭周巷分廠、寧波釀造廠、奉化縣溪口工商所、慈溪啤酒廠、慈溪外貿公司、慈溪副食品公司等27個單位。1985年8月9日至10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農產品購銷訂貨會,開創了農產品也有購銷訂貨會的先河。形成了一批書麵的購銷合同:洋蔥350萬斤,胡蘿卜50萬斤,蒜苗40萬斤,雪裏蕻幹菜15萬斤,小青豆40萬斤,乳黃瓜40萬斤,大麥100萬斤,羊角辣椒40萬斤,蜂蜜3.2萬斤,蜂蠟1萬斤,花粉240斤,葡萄4萬斤,莧菜5萬斤,冬瓜10萬斤,膠菜30萬斤,等級外棉花5000多斤,棉被絮100條等。同時落實了100畝的乳黃瓜基地和黃桃基地,兩個禽蛋加工廠,特別是慈溪冷凍廠的“青刀豆”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