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築半掘浦直塘親曆記(1 / 2)

史事經緯 築半掘浦直塘親曆記

◎阮萬國

現境的慈溪有三分之二的陸地來自杭州灣灘塗的圍墾,滄海桑田,先輩們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向大自然取得了土地,衍生了我們,功不可沒,不應忘懷。

半掘浦坐落在慈溪市中部偏東地區,南起四塘江,北通杭州灣,是慈溪中河水係最大流量的排澇河道。每天兩次的潮汐活動,漲時濁浪滾滾的潮湧中帶來大量的泥沙,緩慢的退潮把泥沙沉澱在灘塗上。半掘浦的出海口泥沙淤積越來越多,日積月累的灘塗,每年有十幾毫米的海拔高程上升,幾十年過去,灘塗的海拔高於塘內,為了確保排澇暢通,出海閘須得向外移位。

當時,逍林區委以“向大海要土地,為農民增收”的口號,決定“以有償施工”的方式,築半掘浦“U字形”的直塘,讓半掘浦向北延伸1000米,在凸出處建造十塘出海閘,再圍築半掘浦直塘至鄭家浦的3200米(其東邊700米屬於觀城區)橫塘(即十塘),達到圍塗6400畝、新增淨地4481畝的目標,達到排澇和造地的雙重目的。

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一是拋石階段:在將要圍築U字形的塘位海塗上,插上標誌,利用大潮汐期間,用柴油機船運載石塊,駛出閘口,沿著標記點,在塘位上拋投基石。二是築攔潮小塘:利用冬季的小潮汐期間(一年中最小潮汐),用人工築成“擋潮塘壩”。三是築大塘:計劃在冬閑季節,在小塘內側“挑江築壩”,奠成底寬25米、高5米、塘麵寬4米,塘裙高1米寬6米的擋潮塘壩,完成全部工程。

1984年12月20日,北方較強冷空氣南下,慈溪大地下起了雨夾雪。象山縣農民施工承包隊缺乏對氣候的預估,采用“溜板滑運”的施工方式不適合半掘浦海塗的泥性,工程進度趕不上潮汐,逃跑了!

眼看潮水一潮高過一潮,已經築成的塘基隨時有被衝垮的可能,象山承包人又放棄了施工,怎麼辦?區委指揮我們勝北鄉組織當地群眾,突擊搶險施工,保住已築塘基不被潮水衝毀。

當時,我任勝北鄉鄉長,義不容辭,組織動員了離半掘浦最近的勤豐村、久豐村兩個村男勞動力,一起到半掘浦工地。那時已是大潮汐,潮水湧到了九塘坡,象山承包人築成的“半拉子”堤壩已有幾個缺口,一浪一浪的潮水潑向塘內,如不及時圍堵,已有的泥壩就會被潮流淌平,工程會前功盡棄。區委決定,保住相對容易的南段,放棄難度較大的北段,在九塘以北600米處築圍堰,填高南段塘堤,確保不進潮水。通過三天的突擊,加固了危險地段,增高了“攔潮小塘”,免遭潮水的侵入,總算保住了南端塘壩。

1985年春節過後沒幾天,逍林區委召開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會議,要求各鄉鎮全力以赴組織當地勞力,以曆史上的“人海戰術”施工方式,在小潮汐的四天時間內突擊完成北端“小塘”的施工任務。從東南角開始編定序例,用“編號抓鬮”的方式,落實各鄉鎮的坐落定位。各鄉鎮分別為逍林鎮、擇浦鄉、三管鄉、勝西鄉、勝東鄉、勝北鄉、新浦鎮、勝山鎮。勝西鄉和勝東鄉所抓地段分別位於東北角和西北角,是最不利於施工的地段。我們勝北鄉的地段處在西直塘彎頭以南,北與勝東鄉相連,南與新浦鎮銜接,稍易一籌。

通過層層發動,全麵動員,1985年3月13日各鄉鎮組織勞力開工,黑壓壓的人群站滿了半掘浦海塗。勝北鄉的長度為96.09米,自18號樁的0.54米處至20號樁外的25.05米段,我們布置了12個作業組,采取任務到村,使用“銑篰運泥”,搞“人海戰術”。在96.09米的築塘長度上,人頭攢動,以10—12個人為一個操作班,上麵一個人在塘址外20餘米處,用鐵鍬鑿開土塊,下麵一個人用銑篰兜上土塊,傳遞到上麵一個人的銑篰裏,再一個一個往上遞到塘位子,灌入草包內疊壩。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以政治思想工作鼓勵人心,用集體榮譽鼓勵勞動信心,雖然效率很低,大家的積極性還是挺高。我們用了四天的時間,築成底寬11.5米、麵寬1米、高3米的標準,擋住了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