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經緯 築半掘浦直塘親曆記(2 / 2)

位於東北角的勝西地段和西北角的勝東地段,受潮汐的影響,第一天的取土塗麵經潮水衝刷,形成“流溝”,施工非常艱難,由於塗泥的淤濘,成不了塘形,泥塗上根本無法站立施工人員,工程毫無進展。區委工程指揮部決定采取“挖肉補瘡”的辦法,同意他們兩個鄉的地段,改塘外取土為塘內掘泥。塘內的泥塗也經不起施工人員的踩踏,沒幾個來回,雙腳深陷泥坑,效率也很低。勝西鄉不知誰想出了好點子,從外地運來毛竹,用幾根毛竹並成長跳板,鋪在泥塗上,形成8條供施工人員行走的便道,這樣大大加快了施工的進度,四天時間也完成了攔潮任務。

勝東鄉的書記因病沒來工地,隻有鄉長一人帶隊,他組織到的施工人數少,進展緩慢,明顯拖了工程的後退。眼看潮汐就要大起來,如果有一個缺口被潮水灌入,整個工程就會毀於一旦。區長嚴厲批評他工作不力,責成他們不惜代價突擊趕上進度。區長劈頭蓋臉地批評,容不得鄉長說一句分辯的話,忠厚的鄉長,傷心得當場落下了眼淚。

圍塗築塘像戰爭一樣,你戰勝不了它,它就要把你消滅,全區投下的財力、物力和象山承包人半途而廢的教訓,怎能不叫區長擔憂。我們隻有與潮汐爭分奪秒搶時間、搶進度,盡心竭力組織勞力,集中精力施工;隻有負重奮進,確保工程進度,沒有懈怠的機會和討價還價的理由!

大塘是1985年3月27日開始圍築的。從塘內取土,泥土已經幹燥,沒有了泥濘,那時施工比以前容易得多了,泥塗也有些堅硬起來,相對而言施工風險和緊迫程度也減少了。我們以土方數計報酬承包給各村施工隊,落實築塘責任製。一般每組施工人員4—8個不等,2個人用鐵鈀掏泥,把各自土埭盛滿,4—6個人擔著在塘上倒空的土埭,輪流挑走裝滿的土埭,送到塘頂上。約過了半月多的時間,塘壩上的泥土也擱得幹燥了,堤壩也堅固起來。到1985年5月4日,我們築成塘基寬23米、高6米,塘麵寬3.5米,塘裙寬6米、高1米,經工程指揮部驗收全麵完成,令整個半掘浦直塘的圍築工程提前了半個月的時間。同時在築塘取土的地段形成了半掘浦直江,江麵寬度達80米,深2.0—2.5米。為9月份建造出海閘和1986年冬季築圍十塘打好了基礎。

築半掘浦九塘至十塘的兩條直塘,靠的是“手掏肩挑”的體力勞動,也是慈溪市最後一次“人海戰術”築塘的工程,我作為參與者,現在回想起來,也感到值得回味。

曆史的車輪總是不斷向前,慈溪的圍墾還在繼續,可是施工方式不再繼續了,也更不會重蹈覆轍,“人海戰術”築塘的方式也將成為曆史,永存在人們的記憶裏,彙存在慈溪圍墾的史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