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鄉情隨想 “謝年”、吃年糕湯(1 / 1)

?第五篇 鄉情隨想 “謝年”、吃年糕湯

年關已近,我忽然想起了過年“謝年”和吃“年糕湯”來。

小時候在江南鄉下,每到年關將近,不少人家要“謝年”。“謝年”,也叫“請菩薩”。記得“謝年”時,有銅鈿人家要用全豬、全羊、全雞、一對大鯉魚等葷素搭配擺滿兩張八仙桌,氣派十分講究。次等人家用整隻豬頭、羊頭、全雞、鯉魚等供品,擺在兩張八仙桌上,場麵也不小。再次等的用一小刀肉、一隻雞、一條魚及其他物品,至少要湊足五色,擺滿一張八仙桌差不多了。窮苦人家也千方百計弄點東西來供供菩薩,謝謝年,不太講究,隻是意思意思罷了。不論貧富,凡謝年都是在五更天進行。謝完年天已大亮,此時有能力的人家便請左鄰右舍來吃“汁水年糕湯”。屋裏屋外、天井明堂、甚至街巷弄堂擺滿了方桌、長凳。要是同時有幾戶人家謝年,吃年糕湯場麵那就更熱鬧了。

所謂年糕湯,其實應該叫作湯年糕。過去所以叫作“年糕湯”,我想大概是側重在“湯”之故。因為煮年糕是用煮肉、雞的“汁水”作湯料(大概與現時的“高湯”差不多),因此口感十分鮮香,直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兒時吃過的謝年年糕湯的滋味。現在,我們家裏也常常煮湯年糕吃,盡管煮時也有汁水、肉絲,還放了不少雞精,可味道總與留在兒時記憶裏的年糕湯對不上號。這不光我是這樣感覺,不少鄰居、朋友、熟人一起聊天,說到湯年糕滋味,都是眾口一詞:“沒啥味道!”

為啥現在的湯年糕不如過去年糕湯味道好,眾說紛紜,不過我以為有這樣兩點說法不無道理。過去做年糕用的晚稻米,不施化肥和農藥,加之米要浸泡十來天甚至半個月時間才可水磨。做年糕的每道工序全部用手工製作,尤其是搗、舂、搓、滾、壓幾道工序,不但要用力氣,而且還要有技巧,使做出來的年糕特別糯柔爽滑,既保持了原始品味,又久藏不壞,甚至在水裏浸泡一年也不大會變質。大概正是因為加工製作考究,所以謝年時煮年糕湯的年糕特別好吃;也正因此使海內外寧波人對“寧波水磨年糕”一直情有獨鍾,這是其一。其二是那時豬啊、雞啊都是家庭放養,喂的是不含化學成分的糠、豆腐渣、菜葉等飼料,養殖周期長,純係自然生長,因而肉質鮮嫩,口感當然很美。而我們現在吃的湯年糕,缺少的正是這些條件,因此味道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現在市場上有“手工年糕”賣,我家也曾買了一些來吃,隻覺得除比一般年糕稍微糯了一點外,也無甚特別之處,可價鈿要比一般年糕貴。如今無論什麼東西,一掛上“手工製作”的牌子,使都會提高了身價,“吃香”起來,連年糕也因此能“榮升”一級,這是人們始料不及的。早些年,一到冬天,農村臨時開辦年糕加工點,農民用自己家裏的米到加工點換年糕。過年時,城裏人或者農村非農戶,也可用糧票去加工點換購幾斤年糕。那時做年糕除了用柴油發動機驅動機器磨粉外,其餘各道工序還都是用手工,等到後來有了電才用機器做年糕。開始,人們以為機製年糕比手工年糕味道好,後來體察到不是那麼一回事。到如今盛行“回歸自然”,吃年糕也講究起“返璞歸真”了。

有人說,人們向往“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都是被“現代化”逼出來的。而我則以為,滾滾的車輪載著新時代的一切向前,盡管人們禁不住要留戀、緬懷、回味過去,可誰也阻止不住向你奔騰而來、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把過去了的扔在已經過去了的那個時空環境裏,這是曆史的必然。人們總不至於為了重新吃到過去謝年時吃過的那種年糕湯,而恢複原始種稻、做年糕那種模式吧!何況有個不爭的事實是,現今人們吃的東西五花八門,舌頭上的味蕾也是蠻刁的。我猜想,假若真的再吃一次過去那種原汁原味的“年糕湯”,恐怕也會感覺味道不如從前的了。所以,對“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恐怕也不是處處用得著的。

200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