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鄉情隨想 家有灶跟間(1 / 1)

?第五篇 鄉情隨想 家有灶跟間

新房子裏的廚房在裝修時,是經過設計師精心設計,花了不少鈔票裝修起來,不能說是一流的,但一應俱全的電器設備、櫥櫃設施以及和諧的色調,使人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可是我們一家人仍習慣地把這漂亮的廚房叫作“灶跟間”。

“灶跟間”是我們寧波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場所,不可或缺。令我十分不解的是,前些日子寧波電視台三套“講大道”節目中,主持人賈軍用普通話提問:“家裏燒菜做飯的地方,用寧波老話怎麼說?”通上電話的觀眾竟然回答不出叫“灶跟間”。一位老寧波說不出“灶跟間”這樣的寧波老話,著實使人遺憾。

對“灶跟間”倒是確有一番說頭。在我們寧波,“灶跟間”又簡稱“灶跟”“灶間”;也有從上海人那裏學來把“灶跟間”叫作“灶披間”的。“灶跟間”也罷,“灶披間”也罷,顧名思義,這個“間”都不是正屋。“跟”必在後麵,“披”實際上應叫“披所”“披頭”。在我們寧波城鄉,凡建有“灶跟間”的人家,這間屋必定是位於整幢房子的最後麵或一側“披頭”。

過去,尤其是鄉間農民家裏的灶跟間麵積比較大,裏麵建有大灶、小灶、火缸、米缸、介櫥(上麵放菜、下麵放碗等餐具的櫥)、切菜用的桌子,有的人家在灶跟間裏還放著裝盛各種鹽、醃、泡的家常菜及佐料的甏、磳、罎、罐。我曾見過一大戶人家的“灶跟間”麵積很大,設有“三眼”大灶,上接高大煙囪,灶梁頭的“灶君”佛龕雕塑相當精細,灶台台麵鋪設水磨青磚,外圍朱漆木框,整座大灶顯得玲瓏剔透,無疑是一座龐大的藝術品。燒火的“灶前地炕”也蠻講究:一條長木凳與大灶一般長,可以並排坐五六個人。火缸也造得很特別,離大灶有一定距離,四周有牆,牆上有浮雕;上有頂,中有擱板可放幹燥物品,底有出灰口。這麼考究的設施,竟同樣叫“灶跟間”或“灶披間”。當然,多數人家的灶跟間比較簡單,而且燒飯與吃飯同在一間屋裏。窮苦人家也有“灶跟間”,不過有的灶間在屋簷下,有的房間連灶間,或者說房間就在灶間,所謂“缸灶連眠床,對落是屙缸”,連灶都沒有,更不用說火缸了。俗話說:“窮沒火缸,富多水缸。”

如今用寧波老話來表達當代生活中的事物,往往隻是象征性的。就拿現代家庭“廚房”來說,即便像我家一樣仍習慣地把它叫作“灶跟間”,事實上腦子裏很清楚:現在“灶跟間”的概念已是“今非昔比”了。

2007年7月